山西是全國谷子的主產區之一,汾陽是中國“小米之鄉”,是山西小雜糧振興規劃縣,是“一縣一業”小雜糧示范基地縣。汾陽市種植谷子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雄厚的技術優勢,可依托的龍頭企業,當地政府高度重視,谷子已成為當地的主導產業。其產品“汾州香”已成為當地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近年來,汾陽市播種面積在5萬畝以上,在當地推廣谷子優質高產栽培技術是非常必要的。
一、適宜范圍
該栽培技術適宜山西省呂梁市汾陽市。
二、目標要求
晉谷21號品質指標:直鏈淀粉含量14%,膠粘度150mm,堿硝指數2.1級,含粗蛋白15.12%,粗脂肪5.76%,淀粉73.8%,,賴氨酸0.28%。
晉谷40號品質指標:含粗蛋白11.97%,粗脂肪5.69%,賴氨酸0.24%,可溶性糖3.09%,膠稠度123mm,堿硝指數3.4,硒145.56ug/kg,鋅41.25mg/kg,鈣158.4mg/kg,富含微量元素硒。
產量指標:汾陽市平均單產達到260公斤以上,總產量1300萬公斤,最高單產達到400公斤以上。
三、品種選擇
選用優質、高產、抗病蟲、抗逆性強,適合當地栽培的谷子品種,汾陽市一般選用山西省選育的優質品種晉谷21號、晉谷40品種。
四、優質谷子高產栽培技術
(一)播前準備
1.輪作倒茬,選好茬口。農諺說:“重茬谷,守著哭”,說明谷子嚴禁重茬種植,所以輪作倒茬、選好茬口是種好晉谷21號的第一關。谷子的前茬以大豆和薯類最好,其次是玉米、小麥等,為防白發病的發生,輪作倒茬年限應在2年以上。
2.精細整地,施足基肥。
①秋深耕蓄墑。根據汾陽市春季干旱少雨的氣候特點,晉谷21號主要種在旱地,靠雨養來滿足其一生需水,一般要求谷子田在上年秋作物收獲后及時深翻施肥蓄積秋雨和冬雪,春季少犁多耙,減少土壤水分的散失。
②早春壯伐保墑。旱地谷子缺苗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播種時氣溫高,跑墑快,需在早春土壤剛解凍、氣溫尚低、土壤水分蒸發慢的時候,將漚好的農家肥,1次施作底肥,達到土肥融合,壯垡蓄水,一般畝施農家肥3000千克,復合肥8~10千克。施肥方法以隨犁條施為好,撒施時應邊撒邊犁,不能使肥料在空氣中暴露時間太長,以免肥料揮發,降低肥效。對地下害蟲如蠐螬、螻蛄等較多的地塊應撒施甲拌鋅或甲拌磷,每畝3~4袋,可單獨撒施也可與肥料混合后一同使用。
③播后鎮壓保墑。鎮壓要根據土壤含水量決定,表層干土厚4~6厘米,0~10厘米深的土壤含水量不達12%時必須進行,否則就保不住全苗。經過鎮壓干土層可降低2~3厘米,耕作層含水量可提高2%~3%。
3.種子處理
首先要曬種。可以提高種子的發芽率和發芽勢。選擇晴天,將種子攤放在席子上,晾曬2~3天,其間每隔2~3小時翻動一次。注意不能將種子直接攤放在水泥地或柏油地上,以免將種子胚燙傷,影響出苗。
其次要漂秕。可以提高種子質量,促進苗齊苗壯,利于培育壯苗。在容器中放入清水或10%鹽水,將種子倒入后充分攪動,除去漂浮在上面的秕子雜質,撈出沉底的飽滿種子晾干備用。
第三是拌種。使用晉谷21號時一定要用0.3%甲霜靈或0.5~0.7%的甲霜靈錳鋅拌種,防治白發病。方法是在谷子稍干又互不沾粘時,將藥粉均勻撒在種子上,充分攪拌,讓藥粉均勻地分布于種子表面即可。也可用特制滾筒攪拌。
4.適期播期
根據谷子的生長特性和氣候特點,一般以5月上中旬(立夏至小滿)為適宜播期,各地可依據當地氣候特點、品種及土壤墑情等在確保出苗的前提下適時晚播。
5.把好播種質量關。
播種量一般以每畝0.8~1.0kg為宜,整地質量高,種子層土壤含水量在14%以上的中質土壤可適當減少,一般應不少于0.8kg。為了提高播種質量減少間苗數量,可以使用生熟谷子混播。方法是:將不需出苗的谷子放入盆內,到入剛開的100度滾水,悶10分鐘,或倒入沸水中煮1分鐘,撈出后曬干即可。可保證種子的容重、體積不發生變化,播種均勻。生熟谷子的比例一般為7:5,熟谷子比例過大時出苗困難。要注意使用同一個批次的品種。
播種工具一般以機播或耬播為好。播種深度一般以4~5cm為宜,土壤水分小于13.5%時,可適當深播,但最多播深不宜超過6cm。合理密植:適當加大行距,縮小株距,減輕間苗壓力。播后及時鎮壓,當土壤水分低于15%時,可隨樓鎮壓,土壤過濕時,應晾墑后再鎮壓,鎮壓工具可用石磙鎮壓或鎮壓器,也可人工踩壓。
(二)做好播種后的田間管理。
1、前期管理
①保全苗。播后6~7天,在谷苗快出土時順壟鎮壓1~2次,以午后鎮壓效果最好。目的是幫助出苗,避免燒芽。但土壤過濕時,不宜進行。幼苗3~4葉時,于晴天午后進行砘壓或人工踩壓,可以控上促下,使小苗蹲實茁壯,根系發達增強抗倒能力。播后遇雨要及時破除板結,出苗后及時查苗補苗。出苗前要注意防治地下害蟲,出苗后主要是粟芒蠅為害,可用1500~3000倍菊酯類農藥順行噴霧。
②促壯苗。及時間苗、定苗早間苗防苗荒,是培育壯苗的重要措施。出苗后發現缺苗,應及早進行浸種催芽補種。谷子高產田一般分2次間苗,第一次在谷苗長到3~4片葉時先疏一次苗,拔除病、弱和擁擠的叢生苗。留苗量為計劃留苗數的3倍左右。第二次在谷苗長到6~7片葉時再根據留苗密度定苗;一般大田可在4~6片葉時一次完成定苗。肥沃旱地每0.067hm2, 留苗2.5萬~3萬株,行距1.2尺,株距0.2尺;坡梁旱地每0.067hm2,留苗1.5萬~2萬株,行距1.2尺,株距0.3尺。蹲苗是控制地上部分的生長,使幼苗墩實粗壯。蹲苗的方法有壓青苗、控制水肥、中耕散墑。
③中耕除草。“頭遍淺,二遍深,三遍不傷根”。結合間苗、定苗進行淺鋤細鋤,破碎土塊,鋤凈雜草,深淺一致,防止傷苗壓苗;于谷子拔節后,結合清壟、追肥進行深中耕深度10cm~15cm,要求鋤深、鋤透、無漏鋤,“鋤好谷、鋤倒谷”。除掉行間雜草,促根多發、深扎,增強根系吸收水肥能力和土壤蓄水保墑能力。利于中后期抗旱、抗倒伏;控、促結合;
2.中期管理
①追肥。拔節后到孕穗期結合中耕培土和澆水進行追肥, 根據苗情和地力可適當追施發酵好的沼氣肥或腐熟的人糞尿、餅肥以及綠色食品專用肥,不得使用任何化學肥料。
②澆水。追肥后立即澆水,每公頃澆水量450~750立方米為宜。以防“胎里旱”和“卡脖旱”.
③中耕培土。農諺有“谷鋤八遍碾九米”,在孕穗期結合中耕達到鋤草松土外同時進行中耕高培土把壟背上的土壅向苗株基部,使谷田行中成壟,行間成溝。利于增加根層數;利于支撐根抓地;提高抗倒伏的能力;便于排水和灌水。此時谷子地上部分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最旺盛的階段,深度以5cm為宜。
3.后期管理
為防早衰,提高穗粒數,增加粒重,谷子抽穗后,需進行葉面追肥(即根外追肥)。一般用2%尿素和0.2%磷酸二氫鉀和0.2%硼酸溶液,進行葉面噴灑,每667m2噴施40kg~60kg。噴施時間應在揚花期和灌漿期進行,葉面噴肥可補充生長所需養分,促進對氮磷鉀的吸收,增強光合作用,增產8~10%。按使用說明稀釋噴施2~3次(葉面肥料中不得含有化學合成的生長調節劑)。
(三)病蟲害防治
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選用抗病品種,以栽培防治為重點,物理、化學防治有機結合的綜合防治措施。谷子的主要病蟲害有:谷子病害主要是谷子白發病、谷子紅葉病、蟲害主要是谷子鉆心蟲(粟灰螟)、粟葉甲(白焦蟲)、谷子紅葉病等。
谷子白發病的防治:谷子白發病在孕穗期至灌漿期發生,一旦發現病株即連根拔除,帶出大田深埋或燒毀,提倡實行輪作倒茬等措施即可有效防止。
谷子紅葉病的防治:晉谷40號抗白發病,但不抗紅葉病,谷子紅葉病是病毒引起的病害,傳毒介質是玉米蚜、高粱蚜、麥二叉蚜,其中以玉米蚜傳毒力最強。防治方法:清除田邊雜草,減少初侵染來源。加強栽培管理,增施肥料,合理灌溉,促進植株健壯生長,提高抗病力。
谷子鉆心蟲(粟灰螟)的防治:一般在拔節后期發生,主要防治辦法是秋后焚燒根茬,春季摟谷茬火燒,輪作倒茬,田間人工滅蟲等。
谷子粟葉甲(白焦蟲)
結合秋耕整地,清潔田間殘株,枯枝落葉,消除田間地埂雜草,破壞越冬場所,降低蟲口基數;人工捕殺成蟲,在成蟲盛期利用假死性將塑料鋪于壟間輕輕敲打植株,使之墜落集中消滅;人工捕殺幼蟲當谷子心葉有枯白斑時,用手從下到上捏心葉或葉鞘,可消滅70%以上的幼蟲。
(四)收獲貯藏
一般在穎殼變黃,谷穗斷青,籽粒變硬,即可收獲,收獲后在場上堆積3~5d再切穗脫粒,可增加粒重。收獲過程中及貯藏所用工具要清潔、衛生、無污染。谷子脫粒后應及時晾曬,一般子粒含水量在13%以下可入庫貯藏。
編輯:賈永霞
審核專家:山西省農業技術推廣站研究員 石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