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位于山西省北部,地處黃土高原東北邊緣,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3.6~7.5℃,多年平均降水量384mm,春季平均氣溫7~9℃,平均降水量僅為50mm左右,占年降水量的13%,因此春寒春旱是主要農業氣候特征。近年來大同地區谷子播種面積穩定在25~30萬畝,其中旱地谷子播種面積占80%以上,是當地主要雜糧品種之一。克服春寒春旱的氣候特征,確保適時播種、準時出苗,提高出苗率是當地旱地谷子穩產高產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地膜覆蓋技術正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也是近年來當地谷子種植主推技術。根據多年的技術推廣實踐,現對地膜覆蓋為主的旱地谷子綜合高產栽培技術加以總結。
一、適宜范圍
旱地地膜谷子栽培技術是一項集抗旱、增產為一體的新技術。北方旱農地區無霜期為110~150天,凡海拔2200m以下、≥10℃的活動積溫在2000℃左右、年降水400mm左右地區的旱川地、山坡梯田和不保灌水的川地均可種植。根據多年的農業技術推廣實踐,旱地谷子地膜覆蓋綜合栽培技術在大同轄區包括陽高、天鎮、大同、渾源、靈丘、廣靈、左云各縣均適宜推廣,均具有明顯的增產效果和推廣價值。谷子是當地主要傳統秋糧作物,耕作模式為大田單作。
二、增產指標
根據廣靈縣多年旱地谷子地膜覆蓋對比試驗,谷子地膜覆蓋后較露地增產20~60%之間。如2009年地膜覆蓋谷子試驗田平均畝產420公斤,比露天對照田增產58%,2012年地膜覆蓋谷子試驗田平均畝產480公斤,比露天對照田增產23%。試驗表明,干旱嚴重年份增產效果更為明顯。
三、品種選擇
根據近年來當地谷子品種推廣實踐,張雜3號、張雜5號、東方亮、晉谷21等品種是當地主要谷子種植品種。張雜谷子只能種植F1代,種植后代減產30%以上。地膜覆蓋綜合高產栽培技術選用品種以生長期較長的品種增產效果更為明顯。
四、栽培技術
(一)播前準備
1.選地 由于谷子谷粒小,芽弱,頂土能力差,因此要盡量選擇地勢平坦,土層深厚, 質地疏松,背風向陽,中上等肥力的地塊,切忌坡陡、砂石、沙化、瘠薄、林邊、雜草叢生及重茬地內種植。 谷子對土壤要求雖不嚴格,但最忌連作,連茬容易消耗土壤養分,往往引起病害發生。谷子前茬最好是豆類,其次是玉米、高粱、薯類等作物,前茬以馬鈴薯和大豆茬最好。
2.整地 大同地區春季少雨,冬季缺雪,秋季降雨偏多。根據多年生產經驗,采取“三墑”整地的辦法,可以取得較好的效果。耙耱保墑:早春風多降雨少,土壤水分散失快,通過多次進行耙耱,可以破除地面龜裂,彌補裂縫,消滅坷垃,切斷土壤的毛細管,保蓄土壤水分。淺耕踏墑:播前隨著溫度上升,雜草開始萌動發芽,在播前6~10天左右進行淺耕操作,目的是活土除草,提溫保墑,破碎坷垃,結合施肥,促苗早發。碾壓提墑:視土壤墑情,可在播前、播后進行一次或多次碾壓,使土層下松上實,促進下層水上升,有利于播種和出苗。
3.施肥 “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播種前施足底肥是滿足谷子生長發育要求的重要措施。基肥以農家肥為主,施用量以高產田每畝4000~6000公斤、中產田每畝2000~4000公斤為宜。為提高速效養分含量,可以補充一些氮、磷、鉀化肥,如磷酸二銨,每畝20公斤與農家肥混合施用。施肥時間和方法以收獲后結合秋耕施入為好。沒有來得及秋耕的,可于春天土壤開始返漿時結合春耕施入。
4.覆膜 選用0.008mm×750mm的超薄膜, 采取人工或機械覆膜,做到鋪平、鋪正、拉緊、壓嚴、緊貼地面達到不跑溫、不漏氣、風揭不動、草頂不起,采光面不少于45cm,若是坡地按等高線覆膜。
(1)搶墑覆膜 如頭年秋雨充沛,冬春雪多時,在土壤解凍后,4月上旬就搶墑覆膜; 春翻施肥地塊做到一邊耕翻整地一邊覆膜,翻地后,覆膜不過晌不過夜。
(2)等雨覆膜 如春墑差時, 在不誤農時的基礎上,等雨覆膜;春施肥地塊,等雨春翻施肥整地覆膜或早春耕翻施肥整地后,等雨覆膜。
5.種子處理 播種前將種子翻曬2~3天,激活生理活性,忌水泥地過燒,然后鹽水漂秕,濃度10%,再用500倍的磷酸二氫鉀溶液浸種12小時,晾半干時瑞毒霉拌種包衣,最后風干備用,注意絕對不能混入雜質,影響精播。
6.土壤處理 主要是防治地下蟲害。看情況使用藥劑毒殺,如可使用鋅拌磷等。
(二)播種
1.播期 大同地區春播谷子應選擇在0~5厘米地溫穩定在12℃以上時播種為好。一般選擇在5月1日-5月20日之間播種為宜。
2.播量 按照畝留苗數,發芽率等計算,每畝用種量0.5~1公斤。
3.播深 播種深度應根據墑情好差來定,墑情好易淺,墑情差易深,播種深度一般為3~5厘米為宜。
4.播種方法 采用自制鴨嘴式播種機(仿玉米播種機)。二人操作播種機,沿地膜走向拉動播種機,一次播種二到三行,每天播種50畝,畝播量0.5公斤。播后用腳踩壓播種機孔,不需要覆土。這樣,播種孔形成一個小坑,集水量可達降雨量的4~5倍,根系增加一倍以上。
(三)田間管理
1.早間苗、促壯苗 “谷間寸,頂上糞”。谷子早間苗可以減少谷苗擁擠,改善谷子光、水、肥的環境條件,有利促進根系發育和形成壯苗。間苗時間以苗高一寸左右(3-4葉)為好,并按各品種特性一次性間苗至要求密度。
2.合理留苗,發揮單株生產潛力 旱地谷子畝留密度不宜過大,一般畝留苗2萬~2.5萬株。“張雜谷”屬大穗類型雜交種,穗長達可40cm,且分蘗率較高,因此栽培管理上要側重發揮個體優勢,掌握稀不宜密的原則。據多年實踐結果,旱地畝留苗1.5~2萬株為宜,在此范圍內掌握好地宜密,差地宜稀。
3.追肥保高產 旱地谷子應趁雨追肥,畝追施硝酸銨20公斤或尿素10公斤。“張雜谷”根系發達,生長旺盛,吸收水、肥能力強。高產田要求追三次肥。第一次,5至6葉期,順壟撒施尿素5公斤/畝。結合中耕、定苗將肥料翻入土壤中。第二次,在拔節期(苗高一尺左右)撒施尿素10公斤/畝,方法同上。第三次,在孕穗期,趁雨天或結合灌溉追施尿素10公斤/畝,張雜谷5號灌漿期可再追施尿素5~7.5公斤。
4.多中耕,勤管理 農諺講“谷鋤三遍,八米二糠”。谷子早中耕,多中耕不僅能夠增加產量,還可以提高米質。苗期土壤濕度大時,可進行深鋤散墑,深度4~5厘米。干旱嚴重時,可淺鋤保墑,此期可進行多次中耕。既可減輕雜草危害,又利于形成谷子壯苗。
(四)病蟲病防治
谷子主要病害為白發病,主要蟲害粟灰螟、粘蟲。谷子苗期和拔節抽穗期,易受玉米螟和地下害蟲的危害。病蟲害防治應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采用抗(耐)病品種為主,以栽培為重點,物理、化學防治有機結合防治措施。一般蟲害,可畝用50%辛硫磷50毫升兌水40公斤或用10%吡蟲啉15~20克兌水40公斤噴霧防治。粘蟲低齡幼蟲期可用5%卡死克乳油4000倍液、滅幼脲1號、滅幼脲2號或滅幼脲3號500~1000倍液噴霧防治,且不殺傷天敵。新技術,使用黃板或滅蟲燈。以減少化學公害。谷子灌漿至成熟,特別是早熟品種要注意防鳥害和防倒伏。
(五)適時收獲
谷子穎殼變黃,籽粒變硬時,即可收獲,避免風磨鳥啄,造成損失。一般在中秋節前后,即要及時收獲。不然秋風一刮,籽粒脫落,造成損失。收獲后不要立即脫粒,堆放晾曬一周以上,可提高后熟產量。
編輯:賈永霞
審核專家:山西省農業技術推廣站研究員 石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