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按生育階段管理

田間管理的任務就是根據莜麥生長特性及其在不同的生育階段對環境條件的不同要求和外部形態的表現,及時采用相應的技術措施,使之能夠向有利于豐產方向發展。

苗期田間管理的主要任務是在保證全苗的基礎上,防草害,促根系育壯苗。中期田間管理的主要任務是在促蘗增穗的基礎上,促進壯稈和大穗的形成。后期田間管理的主要任務是養根保葉,延長上部葉片的功能期,防止旱、澇、病蟲草等為害,達到穗大、粒重的目的。

二、定苗

當幼苗長到3~4個葉片時,結合中耕,及時間苗與定苗。間苗與定苗要根據苗情,排除病弱苗,選留健壯苗,充分發揮良種的增產作用。

三、中耕

中耕除草要根據莜麥的生育過程,掌握由淺到深、“除早除小除了”的原則。當幼苗到3~4個葉片時,進行第一次中耕,對于消滅弱草,破除板結,提高地溫,減輕雜草為害,促進幼苗生長有重要作用。此次中耕,因幼苗較小,深度宜淺,以3~6厘米為宜。對于連作時間長,雜草多的地塊,中耕時間還應當提前;第二次中耕在分蘗后至拔節前進行。此時氣溫較高,中耕利于滅草、松土、減少土壤水分的蒸發;第三次中耕應在拔節后至封壟前,進行深中耕,既可減輕地表蒸發,又可借中耕適當培土,起到壯稈防倒的作用。中耕次數可根據具體情況而定。對于旱地莜麥,中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旱地莜麥前期生長較慢,單位面積株數較少,田間郁閉程度低,抑制雜草生長力能力差,正值旱季。及時中耕不僅能夠切斷毛細管,減少下層土壤水分蒸發,而且鋤凈壟背雜草,也能減少大量的水分和養分的消耗。鋤地可使表土疏松,減少地表徑流,更多地接納雨水,提高雨水的利用效率。

四、科學施肥

1.莜麥需肥規律

大量試驗證明,莜麥是喜N的作物。生長前期需N量較少,分蘗到抽穗期需N量大增,此期宜增加N素供應。抽穗后減少N素,以防貪青晚熟。P在生育前期可促進根系發育,增加分蘗數,后期能促進籽粒灌漿。土壤中速效P含量低于15毫克/升時,施用P肥的效果明顯。K能促進莖稈健壯,提高抗倒伏能力。

自分蘗至成穗,對N素和P素的吸收量是隨著生育進程而逐漸增加的。莜麥產區土壤的基礎養分狀況通常是缺N、少P、K充足,有機質含量較低。因此,單靠土壤供給遠不能滿足燕麥需要,必須根據不同生育時期的需要,施肥加以補充。

2.施用時期和方法

在莜麥產區,由于氣候冷涼,土壤干旱,耕層淺,結構不良,因而春季土壤微生物活力減弱,土壤養分礦化過程緩慢,速效養分含量低,不能滿足裸燕麥苗期生長發育對主要養分的需要,苗期缺肥癥狀極為普遍。當土壤基礎養分較低,基肥用量不足時,通過施用種肥加以補給十分必要。特別是在基肥用肥不多或不施基肥的情況下,施用種肥就更為重要。主要肥料有磷酸二銨,氮磷二元復合肥,碳酸氧銨和過磷酸鈣,施肥方法主要采用播種溝集中條施,即隨機播或犁播,種子肥料同時播下。


編輯:李敏

審核專家:山西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李秀蓮

[原創]莜麥栽培田間管理措施有哪些

圖文簡介

莜麥苗期田間管理的主要任務是在保證全苗的基礎上,防草害,促根系育壯苗。中期田間管理的主要任務是在促蘗增穗的基礎上,促進壯稈和大穗的形成。后期田間管理的主要任務是養根保葉,延長上部葉片的功能期,防止旱、澇、病蟲草等為害,達到穗大、粒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