莜麥是需要水分較多的作物。根據莜麥的蒸騰系數,如果按每畝籽實產量為生物產量的1/3計算,則畝產釋粒200kg的高產田,每畝需水335~373立方米,相當于降水量500~560毫米。即天然降水500~560毫米全部用來供給莜麥消耗,才能獲得畝200kg的產量。而北方莜麥產區的年降水大致為300~450毫米,蒸發量是降水量的4~5倍。南方莜麥產區的降水量稍多,4~7月為450~550毫米,春早重。因此,南北方,都需要在莜麥生育期間適時澆水。莜麥不僅需要水分較多,而且對于水分的反應亦較敏感,故生育期間灌溉,必須按照裸燕麥的需水規律,根據不同時期的降水多少,莜麥生長情況靈活進行。澆水要與追肥密切配合,總的原則是有促有控,促控結合。

1.早澆頭水

在一般的水肥條件下,莜麥第三片葉停止生長時開始分蘗,同時生長次生根,主穗頂部小穗開始分化。因此,首次澆水應在3~4片葉時進行。第一次澆水的時間早晚,對產量影響也較大。

2.晚澆拔節水

拔節期是莜麥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的旺盛時期。莜麥自拔節開始,主穗進入小花分化階段,至孕穗期,基部輪生層小穗分化完畢。由于經歷時間較長,故需要水分養分也多。這一時期不僅是決定穗粒數多少的關鍵時期,也是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或減輕后期倒伏的關鍵期。如果澆水得當,則可爭取穗大穗多、粒多而獲得高產;反之,如澆水過早,N素料施用過量,反致群體迅速增大,個體基部郁蔽,通風透光不良,群體與個體之間的矛盾加劇,花梢數量增加,導致后期倒伏。

拔節期澆水以控為主,促控結合。既要供給通過的水分,養分,又要控制第一、第二節間徒長,防止例伏。具休做法是,拔節水控在第一節間已經停止伸長,或延至第二節間生長高峰已過時再澆。要根據氣候、土壤和作物長相靈活掌握,要控制適當,控二水不能過頭。控水期間要中耕一次,深度3厘米左右,既可滅草,減輕地面蒸發,又可培育壯稈防倒。

3.澆好灌漿水

莜麥抽穗、灌漿階段,是光合產物輸送到籽粒最多的時期,此時氣溫高,植株耗水量大,對水分的要求更為迫切。尤其灌漿至乳熟期間,如果水分供應不足,功能葉片的光合強度顯著下降,夜間呼吸作用加強,就會影響有機養分向籽粒的輸送和積累。所以,要及時澆好揚花灌漿水。此次澆水尚可增加空氣濕度,減輕高溫逼熟的為害程度。但后期澆水要注意天氣變化,避免灌后遇到風、雨引起倒伏。如果發現N肥用量過大時,則要適當控制澆水,防止貪青倒伏造成損失。


編輯:李敏

審核專家:山西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李秀蓮


[原創]莜麥栽培合理節水補灌技術

圖文簡介

莜麥不僅需要水分較多,而且對于水分的反應亦較敏感,故生育期間灌溉,必須按照裸燕麥的需水規律,根據不同時期的降水多少,莜麥生長情況靈活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