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選擇適宜土壤
莜麥具有較強大的根系,吸肥力強,在土壤pH值為5~8均能種植,適應范圍較其他麥類寬,適宜在多種土壤條件下種植。若想燕麥取得高產,還是種植在有機質含量高、養分豐富,土壤結構疏松的土壤或比較好的濕潤土壤或黏壤土為佳,忌干燥沙土栽培。應當選擇富含有機腐殖質、pH值在5.5~6.5的地塊種植燕麥。如果進行無公害產品生產, 首選通過有機認證及有機認證轉換期的地塊;次之選擇經過3年以上(包括3年)休閑后允許復耕的地塊或經批準的新開荒地塊。以栗鈣土、草甸土類壤土為好。選擇土壤肥沃、有機質含量高、保肥蓄水能力強、通透性好、pH值6.5~7.5的地塊。有機農業生產田與未實施有機管理的土地(包括傳統農業生產田)之間必須設寬不小于8米的緩沖帶。
二、精細整地
1、深耕
(1)深耕的增產效應。實踐證明,采取早耕、深耕,并配合耙、耱、壓等保墑措施,對于苗全苗壯,提高莜麥產量具有重要作用。通過深耕破除了長期形成的犁底層,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狀,使原耕作層下的土壤容重變小,增大土壤孔隙度,改善了土壤中水、肥、氣、熱狀況,提高了土壤肥力。由于土壤疏松,孔隙加多,松土層加厚,土壤透水性加強,可容納的水量增多,提高了土壤水分的含量。同時,由于松土層加厚,削弱了土壤毛細管的上升作用,降低了水分蒸發的損失。同時,深耕后由于孔隙增加,改善了土壤通氣性,為土壤微生物的活動提供了有利條件,加速了有機質的分解,有效地促進了土壤肥沃度的提高。此外,深耕對于提高土壤硝酸態N素的含量也有明顯效果。由于深耕改善了土壤孔隙、容重、溫度、水分、養分等條件,也促進了裸燕麥根系的良好發育,增強了根系攝取土壤水分、養分及抗御干旱的能力,從而提高了單位面積產量。
當然,過度深耕,將結構緊實,肥力很低且含有氧化亞鐵等有害物質的心土耕層,會使上層土壤質量降低,影響莜麥的產量。因此,深耕要保持土層不亂,以免生土翻入表層,當年不能充分熟化,降低土壤肥力,引起出苗和幼苗生長不良,導致減戶。目前的栽培條件下,耕地適宜深度以25厘米左右為宜。坡地及淺位栗鈣土的地塊,土層不厚,耕深以15~18厘米為宜,灘、水地或下濕地,以20~25厘米為宜。
(2)深耕的方法。深耕的方法有機耕、套耕、鍬翻等,但以機耕最好。因機具限制而不使機耕時,可采用步犁套耕。在耕地時間上,有伏耕、秋耕、春耕3種情況。有的地區也有把伏耕和秋耕結合起來進行淺伏耕、深秋耕。一般在臨播前進行耕地。
2、整地與保墑
秋耕、深耕雖能提高土壤水分,但當年不能促進土壤水穩性團粒結構的形成。因此,保水、保墑必須依靠耙、耱、滾、壓等整地保墑措施。耕后立即耙、耱或邊耕邊耙、耱。冬季鎮壓是北方莜麥產區長期行之有效的保墑措施。據研究,鎮壓時間以早春頂凌鎮壓保墑效果最好。
為了增加土壤水分,應結合秋耕深耕,進行秋、冬灌溉。一般以秋灌最好,可以提高土壤的持水量。如進行春季灌溉,時間不宜過晚,一般在土壤解凍時立即進行,灌溉過晚,將會影響適期播種。如春耕,則應耕后灌溉,而后及時耙耱整地。
3.免耕
在干旱、半干旱地區,為了減少風蝕、水蝕導致土壤表層養分、水分的流失,“免耕法”得到了迅速發展。免耕法可增加土壤小的孔隙,改善土壤表層性質,保護表土不受雨滴淋溶,防止水土流失和風蝕。與傳統的耕作法比較,免耕法的主要特點如下。
(1)以“生物耕作”代替了機械耕作(傳統耕作)。即通過植物根系的穿插和土壤微生物的活動來改變和創造土壤結構和孔隙。在根系穿插過程中,積累有機質,并借助土壤微生物的幫助,可以形成水穩性團粒結構。
(2)要有殘茬覆蓋。在前作物收獲時,將作物秸稈切為小段,均勻地鋪在地面上。這些覆蓋物對于土壤水分狀況、物理狀況、養分狀況和有機質以及保護土壤等起著重要的作用。殘茬覆蓋是免耕法的重要環節。
(3)要與化學除草相結合。要求有高效、殺草范圍較廣、性能及殘效期不同的各種除草劑相配合,才能有效地殺死各個時期發生的不同雜草。
(4)使用化肥。因為作物秸稈含C素多,含N素少,為了平衡土壤中的C/N,一般要比傳統耕作法多施1/5左右的N肥。
(5)使用特制的聯合作業免耕插種機。可以一次完成滅茬、開溝、播種、施肥、施農藥和除草劑、覆土、鎮壓等多種作業。
編輯:李敏
審核專家:山西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李秀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