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保全苗
播前做好整地保墑,播后適時鎮壓,增加土壤表層含水量,利于種子發芽和出苗。發現缺苗壟斷可補種或移栽,一般在出苗后2~3片葉時進行查苗補種。以3~4片葉時為間苗適期,通過間苗,去除病、弱和擁擠叢生苗。早間苗防苗荒,利于培育壯苗。根系發達、植株健壯是后期壯株、大穗的基礎,是谷子增產的重要措施,一般可增產10%以上。谷子6~7片葉時結合留苗密度進行定苗,留1茬拐子苗(三角形留苗),定苗時要拔除弱苗和枯心苗。
二、蹲苗促壯
谷苗呈貓耳狀時,在中午前后用磙子順壟壓2~3遍,有提墑防旱壯苗的作用。在肥水條件好、幼苗生長旺的田塊,應及時進行蹲苗。蹲苗的方法主要在2~3片葉時鎮壓、控制肥水及多次深中耕等,實現控上促下,培育壯苗。一般幼穗分化開始,蹲苗應該結束。
三、中耕除草
谷子的中耕管理大多在幼苗期、拔節期和孕穗期進行,一般進行3次。第一次中耕在苗期結合間定苗進行,兼有松土和除草雙重作用。中耕掌握淺鋤、細碎土塊、清除雜草的技術。進行第二次中耕在拔節期(11~13片葉)進行,此次中耕前應進行次清壟,將壟眼上的雜草、谷莠子、雜株、殘株、病株、蟲株、弱小株及過多的分蘗,徹底拔出。有灌溉條件的地方應結合追肥灌水進行,中耕要深,一般深度要求7~10厘米,同時進行少量培土。第三次中耕在孕穗期(封行前)進行,中耕深度一般以4~5厘米為宜,結合追肥灌水進行。這次中耕除松土、清除草和病苗弱苗外,同時進行高培土,以促進植株基部莖氣生根的發生,防止倒伏。
中耕要做到“頭遍淺,二遍深,三遍不傷根”。
四、灌溉排水
谷子一生對水分需求可概括為苗期宜旱、需水較少,中期喜濕需水量較大,后期需水相對減少但怕旱。
谷子苗期除特殊干旱外,一般不宜澆水。
谷子拔節至抽穗期是一生中需水量最大、最迫切的時期。需水量為244.3毫米,占總需水量的54.9%。該階段干旱,可澆1次水,保證抽穗整齊,防止“胎里旱”和“卡脖旱”,而造成谷穗變小,形成禿尖瞎碼。
谷子灌漿期處于生殖生長期,植株體內養分向籽粒運轉,仍然需要充足的水分供應。需水量為112.9毫米,占總需水量的25.4%。灌漿期如遇干旱,即“秋吊”,澆水可防止早衰,但應進行輕澆或隔行澆,不要淹漫灌,低溫時不澆,以免降低地溫,影響灌漿成熟。風天不澆,防治倒伏。
灌漿期雨澇或大水淹灌,要防止田間積水,應及時排出積水,改善土壤通氣條件,促進灌漿成熟。
編輯:李敏
審核專家:山西農業大學教授 原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