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斑病是豌豆的常見病害,分布廣泛,在發病條件適宜的地塊可大量發生。該菌還可與另外兩種殼二胞屬病原菌共同危害,引起相似癥狀,統稱為“殼二胞疫病”,產量損失一般5%~15%,嚴重時可達50%以上。

[癥狀識別]病原菌侵染葉片、葉柄、莖蔓和豆莢。葉片上病斑近圓形,淡褐色、褐色,有明顯的深褐色邊緣,有的病斑上有2~3圈輪紋,后期病斑上長出黑色小粒點,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葉柄和莖蔓上病斑紡錘形,長橢圓形,或不規則形,褐色至紫褐色,邊緣色澤較濃。莖基部發病后縊細,易倒伏,稱為“基腐”或“腳腐”。果莢上病斑近圓形,灰褐色至紫褐色,邊緣明顯,略凹陷,后期也產生黑色小粒點。

[防治方法]

(1)栽培防治。不與豆科作物連作、間作、套種,種植豌豆抗病或輕病品種,選留無病植株留種,收獲后及時清潔田園和翻耕,減少越冬病菌。

(2)種子處理。商品種子應行處理,防止種子傳病。溫湯浸種可用50℃~55℃溫水浸種5分鐘。操作時種子先在涼水中預浸4~5小時,然后置入溫水中沒5分鐘,再取出種子,移入涼水中冷卻,晾干后播種。藥劑處理可用種子重量0.3%的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或50%敵菌靈可濕性粉劑拌種。

(3)田間藥劑防治。在發病初期政施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0~I000倍波,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80%化森錳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70%丙森鋅(安泰生)可濕性粉劑700倍液,50%異菌脲(撲海因)可濕性粉劑I000倍液,40%多·硫懸浮劑400~800倍液,或45%噻菌靈(特克多)懸浮劑I000倍液等。棚室內也可施用5%百菌清粉塵劑或5%加瑞農粉塵劑,每次每667平方米用藥1kg。


編輯:柳曉林

審核專家:山西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李秀蓮

[原創]豌豆褐斑病

圖文簡介

褐斑病是豌豆的常見病害,分布廣泛,在發病條件適宜的地塊可大量發生。該菌還可與另外兩種殼二胞屬病原菌共同危害,引起相似癥狀,統稱為“殼二胞疫病”,產量損失一般5%~15%,嚴重時可達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