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枯病分布廣泛,是蕎麥幼苗的重要病害,常引起幼苗根腐,萎蔫死苗,以致缺苗斷壟。大苗和成株期也能被侵染,造成死株。

[癥狀識別]立枯病主要危害幼苗,但成株期也能發生。蕎麥幼芽被侵染后變黃褐色腐爛,不能出土。出土幼苗的莖基部,出現水浸狀病斑,紅褐色至黑褐色、隨后病斑擴大并腐爛,可繞莖一周,病莖出現凹陷或縊縮,病苗萎蔫、倒折爛死,病苗根部也變黑褐色腐爛。若病苗較大,發病后雖然枯萎,但保持直立而不倒伏,被稱為“立枯病”。

該病原菌還能侵染成株,使根部、根頸和莖基部腐爛,病株地上部分生長不良,矮小變黃,菱蔫枯死。

用放大鏡仔細觀察發病部位,有時可以見到蛛絲狀菌絲體和黑色小菌核。

[防治方法]立枯病雖然是蕎麥的重要病害,但有關防治的試驗研究和防治實踐甚少,以下防治建議供參考。

(1)栽培防治。重病田與燕麥、豆類等輪作;收獲后清除病殘體,進行深耕。低濕田塊要做好排水,降低土壤濕度。使用無病田采收的健康種子,適期晚播,密度不宜過大,覆土不宜過厚,促進出苗。在發病初期拔除病苗,攜出田外銷毀。

(2)藥劑防治。播前土壤處理可用70%惡霉靈可濕性粉劑,每667平方米用藥1.5~2kg,混合40~80kg細土,作成藥土撒施。

發病初期用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5%井岡霉素水劑800倍液,15%惡霉靈水劑450倍液,或70%惡霉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等進行土壤噴淋或灌根,7~10天防治1次,連續防治2~3次。另外,30%甲霜·惡霉靈水劑800~1000倍液灌根防治立枯病效果也好。


編輯:柳曉林

審核專家:山西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李秀蓮

[原創]蕎麥立枯病

圖文簡介

立枯病分布廣泛,是蕎麥幼苗的重要病害,常引起幼苗根腐,萎蔫死苗,以致缺苗斷壟。大苗和成株期也能被侵染,造成死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