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白葉枯病又稱白葉瘟、茅草瘟、地火燒等,在我國各稻區均有發生,是水稻主要病害。該病對產量影響較大,秕谷和碎米多,減產達20%~30%,重的可達50%~60%,甚至顆粒無收。
(一) [癥狀]
其癥狀因病菌侵入部位、品種抗病性、環境條件有較大差異,常見分3種類型。
①葉緣型:是一種慢性癥狀,先從葉緣或葉尖開始發病,發現暗緣色水潰狀短線病斑,最后梗稻上的病斑變灰白色,秈稻上為橙黃色或黃褐色,病健明顯。
②青枯型:是一種急性癥狀。植株病感后,尤其是莖基部或根部受傷而感病,葉片呈現失水青枯,沒有明顯的病斑邊緣,往往是全葉青枯;病部青灰色或綠色,葉片邊緣略有皺縮或卷曲。
在潮濕后早晨有露水情況下,病部表面均有蜜黃色黏性露珠狀的菌膿,干燥后如魚子狀小顆粒,易脫落。在病健交界出前下一小塊病組織放在玻片上,滴上一滴清水,再加上一玻片夾緊,約1分鐘后對光看,如切口有云霧狀霧噴出,即為百葉枯病。也可剪一段6厘米長病葉,插入盛有清水的容器中一晝夜,上端切口如有淡黃色渾濁的水珠溢出,即為白葉病。
(二) [防治方法]
①選用適合當地的2~3個主栽抗病品種。
②加強植物檢疫,不從病區引種,必須引種時,用1%石灰水或80%402抗菌劑2000倍液浸種2天或50倍液的福爾馬林浸種3小時悶種12小時,洗凈后再催芽。
③種子處理:播前用50倍液的福爾馬林浸種3小時,再悶種12小時,洗凈后再催芽。也可選用浸種靈乳油2ml,加水10~12L,充分攪勻后浸稻種6~8kg,浸種36小時后催芽播種。
④清理病田稻草殘渣,病稻草不直接還田,盡可能防止病稻草上的病原菌傳入秧田和本田。搞好秧田管理,培育無病狀秧。選好秧田位置,嚴防淹苗。秧田應選擇地勢高,無病,排灌方便,遠離稻草堆、打谷場和曬場地,連作晚稻秧田還應遠離早稻病田。防止串灌、謾灌和長期深水灌溉。防止過多偏施氮肥,還要配施磷、鉀肥。
⑤藥劑防治:老病區在臺風暴雨來臨前或過境后,對病田或感病品種立即全面噴藥1次,特別是洪澇淹水的田塊。用藥次數根據病情發展情況和氣候條件決定,一般間隔7~10天噴1次,發病早的噴2次,發病遲的噴1次。每667平方米86.2%氧化亞銅水分顆粒劑、殺菌農藥[門神]50mL, 70%葉枯凈(又稱殺枯凈)膠懸100~150g,或25%葉枯寧可濕性粉劑100g,或高科20%氟硅唑咪鮮胺30~50mL,或10%氯霉素可濕性粉劑100g,或50%代森銨100g(抽穗后不能用),或25%消菌靈可濕性粉劑40g,或32%核苷溴嗎啉胍(兼防病毒病)600倍液,或15%消菌靈200g,或天威3號(50%氯溴異氰尿酸,登記的是水稻白葉庫病)以上藥劑加水50L噴霧。
編輯:柳曉林
審核專家:山西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李秀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