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施肥澆水

陽畦和大棚生產中要求次性施足基肥,生長期間不再追肥。基肥應以有機肥為主,最好使用漚好的廄肥,因廄肥有利于土壤增溫和保溫。每個陽畦應施500kg的有機肥。每個陽畦再施5kg三元復合肥、1~2kg尿素、5kg硫酸鉀。施肥方法是50%有機肥撒施,另50%與復合肥一起溝施。

由于陽畦生產中,外界氣溫非常低,所以,不宜進行土壤表面灌水,否則會降低地溫,影響出苗。如果播種前土壤不是太干,不要澆大水造墑,而是在播種時開溝澆水,水滲下后播種。

2.播種密度

陽畦內應采取南北行播種。大行距80厘米,在80厘米的條帶

中間開2條淺溝(5~7厘米),溝距15厘米,然后在溝內播種。株距30厘米,栽培密度為5500株/畝。

3.播種方法

播種方法是使幼芽與地面平行,并緊貼地面。一般不要使幼芽垂直向上,這樣在覆土時幼芽易按壓傷。播種時應注意不要把幼芽碰掉,否則,播種后薯塊要重新發芽,造成出苗晚,影響田間整齊性,也不便于管理。

4.培土

播完種后應立即培土。方法是從每大行的兩邊向中間培土,最后壟頂寬約30厘米。培土厚度以8厘米為宜,不可過淺,否則,會影響結薯。

5.陽畦管理

播種起壟后,首先蓋好地膜,以利于保墑、提高地溫,降低棚內空氣濕度。然后擔上竹竿并覆蓋薄膜。膜的周圍要用土壓嚴。晚上覆蓋草苫保溫。出苗前的主要管理工作是揭、蓋保溫覆蓋物(草苫、麥秸、玉米秸等都可用作保溫材料)。要注意早晨早揭,只要太陽能照到陽畦上,就應揭掉覆蓋物,使苗床接受光照;晚上適當早蓋覆蓋物,以減少陽畦內熱量散失。

當開始出苗時(幼苗項土),注意于晴天中午前后揭開薄膜,將地膜撕開小口,扒出幼苗并將根周圍用土封嚴。此后,應注意保持薄膜清潔,以保證其透光性能好。如果陽畦內氣溫開高,應注意適當揭膜通風。4月初以后應加大通風量。生長中后期要適當澆水。此外,陽畦內一旦發現蚜蟲,就應及時打藥防治。


編輯:柳曉林

審核專家:山西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李秀蓮

[原創]馬鈴薯陽畦早熟栽培播種技術

圖文簡介

陽畦和大棚生產中要求次性施足基肥,生長期間不再追肥。基肥應以有機肥為主,最好使用漚好的廄肥,因廄肥有利于土壤增溫和保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