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協同高產、綠色增效的技術途徑,創新農業供結側結構性調整工作新思路,實現在玉米不減產的前提下,增收一季大豆。主推春玉米+春大豆(間作,同期播種)、春玉米+夏大豆(套作,分期播種)。關鍵技術如下:
1.“選”品種。玉米宜選用株型緊湊、適宜密植和機械化收割的高產品種,如登海605、榮玉1210、登海618等;間作大豆宜選用耐蔭、耐密、抗倒的中早熟春大豆品種,如天隆一號、湘春豆24,套作夏大豆選用耐蔭、耐密、抗倒的中晚熟品種。
2.“擴”間距。可利用2BF-5型等大豆帶狀復合種植專用施肥播種機規范帶間距,玉米與大豆寬窄行間套種植,帶寬2.2~2.4.米,玉米種2行(窄行40厘米,寬行180~200厘米),大豆種3行(窄行30厘米),玉米與大豆間距60~80厘米。
3.“縮”株距。適當縮小玉米、大豆株距,確保帶狀復合種植玉米或大豆的全田密度與當地各自凈作的密度相當。大豆株距縮至9~13cm(或人工點播16~18厘米/穴,雙株),有效株數7000~10000株/畝(出苗及存活率80%);玉米株距縮到15~20厘米,有效株數3000~4000株/畝(出苗及存活率95%)。
4.“分”施肥。帶狀間作時,玉米按當地凈作玉米施肥標準施肥,大豆底肥不需要單獨施用氮肥,花期追肥視植株長勢而定。帶狀套作時,玉米底肥每畝施純氮5~7公斤、五氧化二磷6~8公斤、氧化鉀6~8公斤,攻穗肥每畝純氮7~9 公斤;大豆底肥每畝施五氧化二磷3~5公斤、氧化鉀3~5公斤,不需要單獨施用氮肥,玉米收獲后或大豆初花期,根據大豆田間長勢每畝追施純氮2~3公斤。
5.“除”雜草。以苗前封閉為主,播后苗前用96%精異丙甲草胺+草甘膦類乳油47~56毫升,對水30~40公斤均勻噴霧;苗后莖葉定向除草,大豆苗期 5~6 片葉、闊葉雜草3~4葉期每畝選用25%氟磺胺草醚水劑80~100克定向噴施雜草;套作時,在玉米收后選用大豆專用除草劑10%精喹禾靈乳油20毫升混25%氟磺胺草醚20克均勻噴霧。
6.“控”旺長。大豆分枝期與初花期,采用烯效唑對大豆莖葉定向噴施(5%烯效唑可濕性粉劑24~48克/畝)。
7.“防”病蟲。按各地區發生病蟲害采取相應化學防治方法進行防治,優先采用農業防治、利用頻振式殺蟲燈誘殺害蟲等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措施。
編輯:王慧 審核專家:湖南科技報社總編輯 郭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