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曾經一度是人們餐桌上的主食,但隨著生活水平的穩步提升,尤其在一些“食不厭精”的家庭,玉米漸漸遠離了餐桌。但近年來,人們也開始嘗到了食物過于精細而帶來的不良后果。于是,人們的營養觀念再次發生變化,讓玉米又重新回到了餐桌,并成為餐桌上的新寵。
1. 玉米的營養價值
國內外的營養學家對玉米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除了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外,還含有豐富的無機鹽(鈣、磷、鐵、鎂、硒)及維生素(維生素A、維生素B族、維生素E)。玉米中的脂肪含量是精米、精面的5倍~ 6倍,從玉米胚芽中榨出的玉米胚芽油,含較多的不飽和脂肪酸,尤其是必需脂肪酸——亞油酸的含量在60%以上,對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含量,防治心血管疾病的輔助治療均具有明顯的功效。玉米中的纖維素含量是精米、精面的4倍~ 10倍,能加速腸壁蠕動,預防便秘。另外,玉米中豐富的鎂能抑制癌瘤的發展,增強血管彈性,促進機體排出毒素。
玉米的營養價值雖好,但據客觀分析其存在如下營養缺陷。首先,玉米中的尼克酸含量雖多,但呈結合型,很難被人體消化吸收,故單純以玉米為主食的國家或地區的人們,常會因體內嚴重缺乏尼克酸而患有癩皮病,解決此問題的辦法則是在加工時適量加入食堿,使尼克酸由結合型分解為游離型,以便于人體消化和吸收。其次,玉米中的蛋白質含量雖高于一般谷物,但其生物效價卻明顯低于大米、小麥、大麥等糧食。若將玉米蛋白質與聯合國世界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FAO/WHO)推薦的氨基酸參考模式相比較就不難發現,玉米中的第一限制氨基酸——賴氨酸、第二限制氨基酸——色氨酸的含量均較低,必將影響到人體對蛋白質的利用。因此,加工過程中多提倡食物搭配、營養互補,可將玉米與富含賴氨酸、色氨酸的豆類、肉類等食物混合食用,以發揮蛋白質的互補作用,不僅可以直接提高玉米蛋白質的營養價值,還可以促使色氨酸在機體內轉變為尼克酸,可預防因尼克酸缺乏而引起的癩皮病。
2. 玉米的食用制作
目前,玉米的開發利用已為各國所矚目,許多發達國家將其視為一種時髦的保健食品,稱其為“黃金食品”,不再把玉米作為“粗糧”。最早將玉米制成罐頭的是美國,后來很多國家效仿,其世界貿易量已超過100 t;美國人還將玉米做成玉米花,然后做菜;德國等發達國家均把玉米去胚后作為制作啤酒的原料,更多國家則將玉米制成片狀,經過烘烤、油炸而成油炸玉米片。近年來,玉米在烹調中使用越來越廣泛,主要用于煎、炸、熘、燴、炒或制成餡料,由于其口感鮮嫩,可配制的菜品較多,故有“黃金食品”之稱。
(1)脆炸金珠卷 ①原料。玉米粒150 g、香蕉2個(約150 g)、果脯20 g、雞蛋3個、脆漿糊100 g、煉乳30 g、淀粉10 g、白糖50 g、精鹽2 g、精煉油適量。②做法。雞蛋加精鹽及少量濕淀粉攪勻,入鍋用小火攤成直徑約15 cm、厚薄均勻的蛋皮,然后從中間一切為二;香蕉去皮后壓成泥,果脯切細待用;炒鍋上火加入少許清水,再加白糖熬至融化,放入香蕉泥、果脯和玉米粒,炒制后勾芡調成餡料;取半張蛋皮鋪開,放入餡料,兩端折起,卷成手指粗的金珠卷,邊緣用濕淀粉封口,共卷10個;炒鍋上火,注入油燒至六成熱,將金珠卷裹上脆漿糊,下油鍋中炸至色澤金黃時撈出裝盤,帶煉乳味碟上桌即成。③特點。清香味美,外酥脆里鮮嫩。
(2)香脆玉米烙 ①原料。玉米粒500 g、吉士粉50 g、糖粉20 g、椒鹽3 g、精鹽2 g、精煉油適量。②做法。玉米粒控干水分,加精鹽碼味,拍吉士粉拌勻;炒鍋上火加底油燒熱,玉米粒平鋪在鍋內,用手按實呈圓形,旋動炒鍋用中小火均勻加熱,待玉米粒互相粘連且定型后再加入一勺油,半煎半炸至金黃酥脆時倒入漏勺中控油;將香脆玉米烙放在菜墩上對切成塊狀裝盤,撒上糖粉或椒鹽即成。③特點。色澤金黃,酥脆爽口,香味濃郁。
(3)橙香金珠百花脯 ①原料。玉米粒300 g、鮮蝦仁200 g、蔥姜酒汁100 g、白胡椒粉5 g、蛋清1個、精鹽4 g、淀粉5 g、吉士粉20 g、鮮橙汁20 g、白糖50 g、白醋5 g、香菜10 g、紅椒1個、精煉油適量。②做法。鮮蝦仁剔去蝦腸并洗凈,用刀排斬成蝦茸,加精鹽、蔥姜酒汁、白胡椒粉、蛋清、淀粉攪打成百花餡;紅椒切成菱形小片;將百花餡擠成10個大小均勻的蝦丸,逐個壓成扁圓形,四周用玉米粒豎著圍插一圈,中間用香菜葉和紅椒片點綴,放在抹油的盤中,入籠用小火蒸熟后取出圍擺在盤邊;鍋中入鮮湯,調以精鹽、雞精,勾玻璃芡澆汁;炒鍋入油,燒至六成熱,將剩余的玉米粒拍勻吉士粉,下油鍋中炸至酥脆后瀝油撈出;原鍋再上火,加鮮橙汁、白糖和白醋調味,用吉士粉勾芡,倒入玉米粒翻勻,裝在盤中間即成。③特點。色澤鮮艷,一菜兩吃;百花脯色白鮮嫩,金珠粒橙香味美。
(4)滿載而歸 ①原料。玉米粒200 g、雞脯肉100 g、日式豆腐10管、馬蹄50 g、水發香菇20 g、蒜苔200 g、蔥末5 g、姜末5 g、精鹽4 g、味精5 g、料酒6 g、蠔油15 g、清湯50 g、濕淀粉15 g、麻油4 g、精煉油適量。②做法。日式豆腐除去包裝,留后半段待用;雞脯肉切成小丁,加精鹽、蛋清、淀粉上漿;水發香菇、馬蹄分別切成粒;炒鍋上火注入油,燒至四成熱時,下雞丁滑油至斷生撈出;鍋中留底油,下蔥姜末煸香,放入雞丁、玉米粒、馬蹄、水發香菇,調以精鹽、味精、蠔油、麻油、料酒,勾芡后出鍋成餡料;鍋中再加入油,上火燒至七成熱,下豆腐炸至外表金黃時撈出,挖空內部,將餡料釀入中間,再用香菜梗系住口,呈裝滿糧食的口袋狀,入籠蒸約5分鐘;將蒜苔排成竹筏狀,用竹簽固定后放入開水中湯熟,放在盤中,再把蒸熟的“豆腐袋”放在竹筏上;鍋中加入清湯,用料酒、精鹽、味精調味,勾芡后澆在豆腐袋上即成。③特點。構思巧妙,造型美觀,增進食欲。
編輯:王慧 審核專家:農產品加工雜志社總編 張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