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最忌重茬,重茬病蟲害容易發生,導致大豆的減產。最好與其他作物實行3年以上的輪作周期。大豆茬是輪作中的好茬口,適于種植各種作物特別是谷類作物。大豆對前作要求不嚴格,凡有耕翻基礎的谷類作物,如小麥、玉米、向日葵以及瓜類、馬鈴薯等經濟作物都是大豆的適宜前作。大豆根長有根瘤,根瘤有固氮的功能。大豆是其他作物的優良前茬,在輪作制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大豆、玉米間作
這種間作形式,雖然能增加糧食總產量,但是影響大豆產量及降低品質。豆、玉米間作時,大豆行數越少,減產越重。減產的主要原因是玉米植株高大遮蔭,大豆光照不足,造成貪青徒長,容易倒伏。在玉米產區的肥沃地塊,實行豆、玉米間作要改進間作技術,爭取糧豆雙豐收,其措施有以下幾項:
(一)采用適宜的間作比例
為了減輕玉米對大豆的不利影響,應采用6∶6的間作比例。
(二)選用適于間作的大豆品種
在間作的條件下,晚熟、繁茂的大豆品種容易貪青徒長。
因此,要選用中早熟、抗倒伏品種。
(三)調節豆、玉米間作的行向
豆、玉米間作,宜采用東西行向,能向大豆行透進較多的陽光。
(四)注意輪作換茬
豆、玉米間作地塊往往出現重、迎茬現象,這也是造成大豆減產的原因。因此要注意輪作換茬,避免大豆重、迎茬。
二、大豆、春小麥間作
豆、麥間作是根據豆、麥播種期一早一晚,生長期一長一短,成熟期一前一后的特點,延長生育季節,提高光能利用率,奪取豆、麥雙高產的有效措施。為了充分擴大豆麥間作的增產效果,在應用技術上注意以下幾個環節:
(一)確定適宜的間作比例
豆、麥間作,其比例越小,增產效果越顯著,一般2∶2比較合適。
(二)選擇適合的間作品種
小麥應選早熟、高產、矮稈的品種。大豆應選繁茂性強,分枝多,稈強不倒,高產、優質品種。
(三)及時處理麥茬防止草荒
麥收后,大豆突然失去屏障,極易向兩側傾斜,另外,容易造成草荒,因此,麥收后應及時處理麥茬,以防大豆倒伏和麥茬草荒。
(四)選用肥茬,增施糞肥
豆麥間作需水需肥較多,應當選擇比較肥沃的有灌溉條件的土地,并應增施糞肥。小麥拔節后,豆苗受旱時,應及時灌水。
三、冬小麥、大豆套種
麥、豆套種,在北方無霜期較短地區一年可獲兩熟,實現糧、豆雙豐收。在麥、豆套種的條件下,可以做到上茬受災,下茬保產,以豐補歉,抗災保產。麥豆套種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搭配好品種
小麥應選早熟、抗病、高產、矮稈、株型緊湊的品種。大豆選用早熟、高、產品種。
(二)確定適宜套種期
原則是保證大豆霜前成熟。套種過早,會造成大豆因小麥遮光而生長細弱,突出了相互矛盾的一面;套種過晚,就不容易保證大豆霜前正常成熟。
(三)掌握好播種密度
麥、豆套種,必須著眼于上、下茬雙高產,尤其是上茬小麥獲得高產。為保證麥、豆雙高產,應當掌握好播種密度。小麥應保持每400~500株/平方米,大豆密度應比單種高。
(四)加強田間管理
前茬小麥應抓緊中耕、追肥和灌水;麥收后,應及時深松、攪麥茬,大豆要加緊中耕1~2次,防止草荒。
編輯:賈永霞
審核專家:山西省農業技術推廣站研究員 石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