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魯區地處晉西北黃土高原,氣候冷涼,無霜期為115天,晝夜溫差大,年均降雨量430mm左右,且降雨多集中在7~9月份,土壤較貧瘠。特定的氣候、地理環境適宜油料作物的種植。近幾年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使全區的油料作物由單一的胡麻種植到胡麻、油葵并重。全區糧油作物種植面積88萬畝,油料種植面積20萬畝,油料面積占糧油總播面積的23%左右,依據長期從事油料種植生產的經驗,結合現代農業實用技術,總結出了一套適合本地實際的油料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措施

一、胡麻高產高效栽培技術

(一)品種選擇

1、晉亞7號

品種來源:由山西省農科院高寒作物研究所育成。原代號8777-24-3,1995年4月經山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定名為晉亞7號。

特征特性:株高68厘米,工藝長度45~50厘米,屬油、纖兩用品種,主莖上部分枝多而松散,花蘭色,梅花狀,單株平均結果19個,每果著籽8粒左右,籽粒褐色,千粒重6.8克左右。生育期95天,中熟品種,苗期生長較緩,后期生長快,開花期集中,灌漿快,落黃好,成株期萎蔫病發病率1.3%,達高抗水平。含油率達40.71%。

產量表現:1993-1994年兩年在神池、平魯、右玉等15點直接進行生產試驗,平均畝產85.6公斤,比對照晉亞6號增產15.1%,是我區目前種植的主干品種。

適應地區:適宜山西省及類似生態區的胡麻產區種植。

2、晉亞8號

品種來源:是山西省農科院高寒作物研究所選成。1998年經山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2000年由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株高68厘米左右,工藝長度40-55厘米,屬油、纖兩用品種,生育期100天左右,屬中熟品種,單株平均結果20個左右,千粒重6.5克左右。該品系高抗萎蔫病、抗倒伏、抗白粉病,經內蒙古農科院檢驗測試中心測試,含油率為40.80%。經農業部門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測試,α-亞麻酸含量49.94%。

產量表現:全國聯合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62公斤,比對照隴亞7號增產12.5%。居8個參試品種之首位。省生產試驗,20個點次平均畝產78.1千克,比對照晉亞6號增產10.93%。

適應地區:適宜山西省及類似生態區的胡麻產區種植。

(二)栽培技術

1、播前準備

1.1選地:胡麻種植區域環境質量符合山西省地方標準DB14187“無公害農產品空氣、灌溉水、環境質量指標”,地塊較平整,土層深厚,土壤通透性好,松緊度適宜,宜耕期長,養分含量高,比例協調的土地。

1.2合理輪作:胡麻不宜連作,否則容易過多消耗土壤中的養分,引起養分失衡,同時也會導致病蟲草害嚴重發生,造成產量降低甚至絕收。胡麻合理輪作,能減少病蟲草害的發生,改善土壤營養狀況,提高地力,使胡麻出苗整齊,生長健壯,分枝及蒴果數增多,提高產量。因此,種植胡麻選擇前茬為馬鈴薯、莜麥、豆類等的地塊。

1.3整地:胡麻籽粒較小,頂土力較弱,應實行秋季深耕或春淺耕,根據坰情,靈活選用耕作時間及技術,一般秋季前茬作物收割后立即進行秋深耕,要求15~20cm深。春季為防止蒸發跑墑,待早春土壤表層解凍時進行頂凌耙耱。只有深耕淺耕相結合,耕耙壓耱相結合,才能使田地達到上實下虛,地面平整,土塊細碎。

1.4施肥:播種前結合春淺耕畝施優質腐熟有機肥1000公斤,復合肥40公斤。

1.5選種:選用當前已推廣的抗病、豐產的優良品種,東南鄉選用需肥水較多,產量相對較高的“晉亞8號”品種,西北鄉選用適應性強的“晉亞7號”品種。

1.6種子處理:播前進行篩選,消除雜質、秕粒和受潮變質的種子,選擇籽粒飽滿、光澤度好、無病的種子,并做發芽試驗,發芽率要達到95%以上,將選好的種子播前在日光下攤曬3~5天,可提高種子的發芽勢和發芽率。為防治地下害蟲(金針蟲、螻蛄、蠐螬),播種前要用相當于種子量0.2%異硫磷或1%的辛硫磷乳油,加相當于藥液2%的水拌種或直接使用包衣種子。

2、播種

2.1播期:4月25日~5月18日為最適播期。

2.2播量:畝播量4公斤,畝保苗25~30萬株。

2.3播種方式:采用機條播,播深2.5~3厘米,如果坰情較差,覆土可稍深些,但不宜超過4厘米,否則會嚴重影響出苗率。

3、田間管理

3.1樅型期中耕:胡麻苗高5~8厘米時進行第一次中耕,要淺,約3厘米左右,達到松土、提溫、保坰、除草的目的,促進幼苗的生長發育。

3.2現蕾前中耕:在現蕾前進行第二次中耕,可略深些,約6厘米左右,達到培土攏苗,松土除草的目的,促進胡麻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同時進行,為獲得高產奠定基礎。

3.3追肥:在樅型末期至現蕾期根據胡麻長勢選擇雨前追施尿素5~7.5公斤。

4、病蟲害防治

在平魯區胡麻病害主要有立枯病、枯萎病和銹病,蟲害主要有地下害蟲、蚜蟲、亞麻細卷蛾、黏蟲等。按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堅持以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無害化控原則,如發現有病蟲的發生,應及時防治。

4.1農業防治:選用抗病品種,輪作倒茬,平衡施肥,清潔田園,降低病、蟲數量。

4.2防治地下害蟲:地老虎、金龜子、螻蛄等地下害蟲發生時可利用害蟲的趨光性設置黑光燈或頻振式殺蟲燈誘殺。或利用螻蛄的趨糞性在田間堆糞放藥毒殺。

4.3病害防治:立枯病和枯萎病發病初期噴灑64%噁霜·錳鋅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或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防治。每隔10天噴施1次,連噴2~3次。銹病發生初期噴灑20%萎銹靈乳油400~600倍液或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防治。

4.4蟲害防治:蚜蟲發生時利用白板或黃板誘捕,或噴高效氯氰菊酯防治;亞麻細卷蛾發生時用10%氟氯菊酯5000倍液噴施2~3次(間隔7~16天);也可利用成蟲的趨光性,用黑光燈誘殺成蟲;黏蟲發生時采取挖溝封鎖:在黏蟲尚未擴散遷移之前,在胡麻田周圍挖一條寬0.3~0.5米、深0.3~0.4米、溝壁陡直的防蟲溝,溝內撒入一些殺蟲劑(如5%辛硫磷顆粒劑等),也可用50%至75%辛硫磷乳油400倍液藥殺幼蟲。

5、收獲

5.1收獲期:胡麻收獲的適期為黃熟期,即當85%的蒴果和莖稈變黃,下部葉子脫落,種子變硬時進行收獲;

5.2收獲方式:坡地等不適宜機械操作的地區,采用人工收割。連片大規模種植的可用聯合收割機一次性收獲。

二、向日葵高產高效栽培技術

(一)品種選擇

1.SH363

品種來源:由甘肅德瑞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育成。2011年經甘肅省農業廳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認定登記。

特征特性:生育期108天左右。株高190~260cm,葉片數量37片左右,大小適中,葉片平展。平均盤徑19~21cm,單盤結實粒數670~790粒,千粒重170~180克,單盤粒重126~134克。籽粒長錐形,粒色黑色白邊有不規則條紋,粒長,皮薄、仁大、酥脆,商品性極好。本品種適應性強,耐旱、耐澇、對霜霉病、黃萎病高抗。

產量表現:2008-2010年多點試驗中,平均畝產346.8公斤,在2010年生產試驗中平均畝產339.9公斤。

適應地區:適宜山西省及類似生態區的向日葵產區種植。

2.SH361

品種來源:由北京三瑞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育成。2015年經全國向日葵花生芝麻鑒定委員會鑒定通過。

特征特性:生育期108天左右。株高190~220cm,葉片數量37片左右,大小適中,葉片平展。平均盤徑23~25cm,單盤結實粒數800~880粒,千粒重180克左右,單盤粒重180克左右。籽粒長錐形,籽粒灰黑底白邊有不規則白色條紋,口感香甜,商品性好。本品種適應性強,高抗列當。

產量表現:2011-2012年甘肅省向日葵區域試驗中,平均畝產252.5公斤,2012年生產試驗中平均畝產287.5公斤。

適應地區:適宜山西省及類似生態區的向日葵產區種植。

(二)栽培技術

1、播前準備

1.1選地:向日葵適應性廣,抗逆性較強,只要不是低洼、鹽堿太重的地塊都可種植,但要獲得較高的產量必須選擇地勢平坦、肥力中等以上的地塊。

1.2輪作倒茬:向日葵前茬應選擇玉米、谷子等禾本科作物,輪作周期應在4年以上,絕不能重茬、迎茬。重茬為病蟲草創造了孳生繁殖機會,使其擴大蔓延,連作田病害嚴重,植株矮小,花盤小,易早衰,空秕粒多,可減產5~20%。菌核病發生嚴重地區,向日葵不能種植在豆茬上,以防止交叉感染,造成減產。

1.3秋整地、覆膜:秋季雨后,土壤含水量最高時,深翻整地,搶墑覆膜。鋪膜質量要達到地膜與地面結合緊密,有破損地方用土蓋嚴且每隔5~10米左右橫向打一條土帶,防止刮風時將地膜破壞。覆膜前要施足底肥,以滿足第二年種植向日葵的養分需求。一般每畝施農家肥1000~2000公斤,畝施復合肥30~40公斤。同時噴施氟樂靈100~150ml/畝,進行雜草土壤處理,防止雜草生長。

1.4種子處理:點種前種子必須進行藥劑拌種,用55%甲拌磷按種子量的0.1%~0.2%拌種,可以防治種子帶菌和地老虎、蠐螬等地下害蟲,也可直接選用包衣種子。

2、播種

2.1播期:土壤表層10厘米溫度連續5天穩定在8~10℃時即可播種,但需考慮使向日葵開花授粉時錯過雨季,且向日葵的成熟不受初霜凍的影響。在我區最適播期是5月10日~6月1日。

2.2播量:每畝用種量為400~500克。

2.3播種方式:平地采用機械點播,坡地采用人工點播。種植方式為大小行播種,大行80cm,小行50cm ,株距45cm,畝留苗2200株左右。人工點播每穴點籽按照1-2-1粒進行,播種宜淺不宜深,一般播種深度為3~5cm。

3、田間管理

3.1除草掏苗:出苗后對雜草仍較嚴重的區域,可在出苗后一定時期用除草劑草甘膦或百草枯進行一次機械定向葉面防除。在出苗時對于苗孔錯位的及時進行放苗,在幼苗1-2對真葉時及時進行間定苗。在3-4片真葉時人工鋤草,及時在膜上撒土壓膜,使地膜緊貼地面,另外在現蕾前15天左右進行一次人工鋤草工作。

3.2肥水管理:向日葵對肥料的吸收前期較少,后期較多。春播向日葵在施足基肥的情況下,一般不需要追肥。播種時沒施基肥的,可在7~8對真葉時開溝追施氮鉀肥,畝施碳酸氫銨25公斤,或尿素8公斤加氯化鉀15公斤。向日葵生長前期需水量小,抗旱能力強,宜進行蹲苗以促進根系生長。地表積水時,應及時排水,防止爛根死亡。在現蕾至開花前,如遇到旱情,應及時澆水。

3.3打杈、打葉:有些品種在花盤形成期,中上部的腋芽會長出分枝,雖然也能長出花盤,但通常花盤小,籽粒不飽滿,還會影響到主莖花盤的發育。要及時摘除分枝,促進主莖花盤的生長。對于葉片有病斑發生的,以及下部的老葉、黃葉要及時摘除,以利于通風透光。

3.4 人工授粉:向日葵屬異花授粉作物,大面積種植一般采用放養蜜蜂授粉,4~5畝需放養1箱蜜蜂。沒有蜂源的地塊可采用人工輔助授粉。具體做法為:在開花授粉期,將相鄰的一對花盤對在一起相互輕按,每隔2-3天進行一次,一般2~3次。每次授粉時間在早晨露水干后的上午9~12時或下午3~6時。

4、病蟲害防治

4.1苗期蟲害防治:向日葵苗期蟲害主要是金龜子、地老虎和象鼻蟲。防治金龜子、地老虎的方法是撒毒土,每畝可用50%辛硫磷乳油500ml加水1~2公斤,摻入40~60公斤細沙土,于傍晚撒在幼苗旁;防治象鼻蟲選用48%毒死蜱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或功夫菊酯1000倍液噴霧防治。

4.2病害防治:病害重點是菌核病和黑斑病。菌核病又稱爛盤病,在幼苗至開花期都能發病,黑斑病在葉、葉柄和莖上形成黑斑。防治方法:①合理輪作,最好與禾本科作物進行四年以上輪作倒茬。②發現病株要及時摘除病葉或拔除病株,運到田外集中銷毀。③使用殺菌劑,如800倍的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或500倍液的菌核凈或800倍液的多菌靈進行噴霧防治。

4.3防治鉆心蟲:鉆心蟲是危害向日葵的主要害蟲。防治方法:①清除田間地邊的雜草,減少蟲害產卵場所。②化學藥劑防治,用2.5%功夫菊酯或10%吡蟲啉1000倍液噴霧防治。鉆心蟲發生較重的可在現蕾期和開花授粉后用菊酯類農藥等殺蟲劑噴霧兩次進行防治,注意在始花至終花期內15天內不能噴藥,以免殺死蜜蜂造成授粉不良。

5、收獲

5.1收獲時期:當向日葵盤面變黃,莖桿黃色,舌狀花脫落,種子殼堅硬,即可收獲。

5.2收獲方式:收獲時不需連株收割,只需將頭削掉,收獲后立即將收獲的葵花盤攤開,晴天涼曬 2-3天后種子含水量降低,體積縮小,花盤上容易脫粒,用木棒或脫粒機脫粒,脫下來的種子應曬干,風選,防止發熱變質。再用精選機進行篩選,篩選后將向日葵裝袋貯存。


編輯:賈永霞

審核專家:山西省農業技術推廣站研究員 石建國

[原創]山西省朔州市平魯區油料作物高產高效栽培技術

圖文簡介

平魯區地處晉西北黃土高原,氣候冷涼,無霜期為115天,晝夜溫差大,年均降雨量430mm左右,且降雨多集中在7~9月份,土壤較貧瘠。特定的氣候、地理環境適宜油料作物的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