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中平川區平遙、祁縣一帶,是傳統的花生種植區。由于品種老化、新技術更新慢,常年單產只有3450~3600公斤/公頃。為了提高花生生產水平,近年來,我們開展以優質品種、地膜覆蓋、科學施肥、田間管理、病蟲防治等為主要內容的花生綜合豐產技術推廣項目,2008年單產水平達到4000公斤/公頃,比過去提高了11.1%~15.9%。現將技術要點介紹如下:

1.選地整地

1.1選地:花生是深根系作物,適宜在沙土或壤土栽培種植。要求選擇土層深厚、土壤疏松、地勢平坦、排灌方便、土壤通氣性良好、有機質含量高、比較向陽的地塊,不要選擇下濕鹽堿地或土質粘重的壚土地。

1.2整地:花生地要普遍進行秋耕,深度20~25厘米,耕后及時耙耢。翌年早春頂凌耙耱,蓄水保墑。播種前,精細整地,達到“田面平整,土絨土碎”的要求。

2.施肥、覆蓋、播種

2.1科學施肥。要根據土壤的氮、磷、鉀、有機質含量,進行配方施肥,科學施肥。一般中等地力,要求每公頃施農家肥45000~60000公斤、尿素150~200公斤、過磷酸鈣500~750公斤、硫酸鉀180~240公斤。農家肥要經過充分漚制發酵后,再施入。

2.2化學除草。花生覆蓋地膜后,不便中耕除草,因此,蓋膜前必須噴施除草劑,否則雜草滋生,不僅降低蓋膜效果,而且也大幅度降低花生產量。常用的除草劑是拉索,拉索對單子葉雜草防效高,對雙子葉雜草也有一定效果,是芽前使用的除草劑。每公頃用48%的拉索乳油2~3公斤,兌水750~1100公斤,攪拌均勻后,噴灑在地里。

2.3地膜覆蓋。要求起壟覆蓋種植,壟高10~15厘米,壟寬70厘米,壟頂要平,溝寬30厘米。早春整好地后,選用厚度為0.007~0.008毫米的無色透明微膜進行覆蓋,一膜兩行,將地膜緊貼地面,兩邊寬度各10厘米,用土壓嚴壓實。

2.4選用優種。適宜晉中市平川區種植的花生高產品種有“魯花14號”、“晉花4號”“天府10號”等,農家種“老鼠嘴”也有一定面積。

2.5播種技術

2.5.1種子處理:花生種子要“一選三拌”。“一選”即精選種子,去掉秕粒、小粒、霉變粒、不完全粒。“三拌”即拌殺蟲劑、拌殺菌劑、拌肥料;每50公斤種子,用辛流磷乳油150克拌種防蟲;每50公斤種子,用多菌靈200克拌種殺菌;每50公斤種子,用250克磷酸二氫鉀拌種促壯。

2.5.2播期。當5厘米土層地溫穩定在12~15℃時打孔播種(在晉中平川區一般為4月中下旬),打孔直徑2厘米左右。

2.5.3播種深度:花生播種深度一般為沙壤土4~5厘米,中壤地3~4厘米,打孔播種后用土封嚴,以防跑墑。

2.5.4種植密度:一穴播種兩粒,按照行距50厘米、穴距16.7厘米、一穴雙株留苗,每公頃留苗12萬穴、24萬株。

3.田間管理

3.1查苗護膜:對先蓋后種的地塊,如遇大風要及時檢查,蓋好被風揭開的地膜,用土封嚴破損處。

3.2打孔放苗:先播種后覆蓋的地塊,當花生苗2~3片葉時要及時放苗。放苗前先在微膜上開個小口,通風降溫,鍛煉三四天,然后放苗出膜。

3.3清棵蹲苗:當花生出苗后,立即把幼苗周圍的土扒開,使第一對側枝的兩片葉子外露,清棵能促進果多果飽。  

3.4葉面噴肥:如果幼苗缺肥時,在花生五六片真葉時,每公頃用磷酸二氫鉀3公斤、尿素15公斤,兌水580公斤噴霧,促進幼苗健壯生長。

3.5調節生長:在高水肥地塊,如果花生營養生長過于旺盛、出現徒長現象,可葉面噴施植物生長調節劑縮節安,噴施濃度以0.05%~0.1%為宜,每公頃噴600公斤,控制花生的營養生長,促進生殖生長,使其多結果、結飽果。

3.6澆水追肥:在花生果針期,如果天旱無雨、耕層50厘米土壤含水量低于10%時,應結合澆水每公頃追施尿素100~150公斤,澆水時應當順畦溝緩慢浸潤,澆勻、澆透,避免大水漫灌。

4. 防治缺鐵黃化癥

晉中平川區,7~8月是降水比較集中的季節,也是花生生長旺盛的時期,此時,容易發生缺鐵黃化癥。

4.1癥狀 花生缺鐵時,首先表現為上部嫩葉失綠,而下部老葉以及葉脈仍然保持綠色;嚴重缺鐵時,葉脈失綠,進而黃化,上部新葉變白,出現褐斑壞死,干枯脫落等。

4.2防治措施 防治花生缺鐵黃化癥,一般用0.1~0.2%的硫酸亞鐵溶液葉面噴施,5~7天噴一次,連續噴3~4次。花生葉片比較光滑,在溶液中加入0.1%的中性洗衣粉,可使溶液較好地附著在葉片上,提高噴施效果。

5病蟲害防治

5.1花生葉斑病

5.1.1為害癥狀。花生葉斑病多發生在生長中后期。主要為害葉片、葉柄、托葉,莖部也受其害。葉斑病包括褐斑病和黑斑病兩種。①褐斑病。多發生在葉的正面,病斑為黃褐色或暗褐色,圓形或不規則形,直徑約4~10毫米。病斑的周圍有一清晰的黃色暈圈,似青蛙眼,葉背顏色變淺,無黃色暈圈。有時在病斑上產生灰白色的霉狀物。在莖、葉柄和果針上形成橢圓形病斑,暗褐色,稍凹陷。②黑斑病。發生比褐斑病晚,病斑小而圓,暗褐色或黑褐色,直徑1~6毫米。病斑邊緣較褐斑病整齊,無黃色暈圈或不明顯。葉背著生許多黑色顆粒點,排列成同心輪紋,其上著生成叢的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5.1.2防治方法。①農業防治 花生收獲后,及時清除田間病殘體,隨后進行耕翻,將剩余病殘體翻入土中,加速腐爛,減少菌源;②重病地塊應實行與禾本科作物輪作;③合理密植,降低濕度,加強田間管理,及時排水,提高抗病力。④化學防治 始花期進行田間五點取樣,調查病葉率,當田間病葉率達到10%~15%時開始施藥:每隔半月施藥一次,連續防治三次,可獲滿意效果。常用藥劑為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400~600倍液。病害嚴重時,幾種藥劑交替使用,效果更好。

5.2花生銹病

5.2.1為害癥狀。葉片染病時,初在葉片正面或背面出現針尖大小淡黃色病斑,后擴大為淡紅色突起斑,表皮破裂露出紅褐色粉末狀物,即病菌夏孢子。下部葉片先發病,漸向上擴展。葉上密生夏孢子堆后,很快變黃干枯,似火燒狀。葉柄、托葉、莖、果柄和果殼染病時,夏孢子堆與葉上相似,橢圓形,但果殼上數量較少。

5.2.2防治方法:①選用抗(耐)病品種。②調節播期,合理密植,精心管理,增施磷鉀肥,清除病蔓。③發病初期噴灑95%敵銹鈉可濕性粉劑600倍液。

5.3花生葉蟬

5.3.1為害癥狀。成蟲、若蟲均可造成危害,以其刺吸式口器刺吸葉片和嫩芽梢汁液,致葉面密布針頭狀黃白色斑點,嚴重時全葉呈失綠蒼白,易早落,芽梢萎縮,植株生長受阻。

5.3.2防治方法。①冬春清除田邊雜草,必要時往地面及草叢中噴藥,減少蟲源。②加強調查,在蟲子發生高峰前及初齡若蟲期及早噴藥滅殺。可噴施2.5%功夫乳油3000倍液,或50%辛硫磷1000倍液,隔7~10天1次,連噴2次,交替施用,噴勻噴足。

5.4花生薊馬

5.4.1為害癥狀。花生薊馬個體細微,體長約1.3毫米,加上它們有較強的隱蔽習性,大都成群地聚集在花生未張開的復葉內,以銼吸式口器銼破花生嫩葉和花器,吸取汁液,葉片被害處呈黃褐色凸起小斑,被害較重的葉片,則變狹變小,或卷曲、皺縮,甚至凋萎脫落,嚴重影響花生的長勢及產量。

5.4.2防治方法。花生薊馬首選的殺蟲劑是18%殺蟲雙水劑,每公頃用1.5~3公斤兌水750公斤噴霧。

5.5花生蚜蟲

5.5.1為害癥狀。在苗期,蚜蟲危害花生嫩莖、葉片,吸食作物的汁液。花生開花后,蚜蟲多聚集在花萼管和果針上為害,使花生植株矮小,葉片卷縮,影響開花下針和正常結實。一般減產20%~30%,嚴重時達50%~60%。蚜蟲還是花生病毒病的重要傳播媒介,有時造成嚴重的病毒病害。

5.5.2防治方法。每公頃用70%艾美樂25克加入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450克兌水750公斤噴霧;或用10%吡蟲啉粉劑250克加入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450克兌水750公斤噴霧;或用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240克,兌水配成2000倍液均勻噴霧。

6.適時收獲

當植株上部葉片變黃、中下部葉片脫落、莖色變黃、多數莢果已經飽滿成熟時及時收獲。如果收獲過遲,雖然后期莢果還能增重,但早期已熟果子房柄易斷落、莢果落在土壤里,往往得不償失。收獲后將莢果晾曬7~10天,待莢果含水量降到10%以下時,入倉收藏。同時,在花生收獲后,應及時清除田間殘膜。


編輯:賈永霞

審核專家:山西省農業技術推廣站研究員 石建國

[原創]山西省晉中平川區花生綜合豐產栽培技術

圖文簡介

本文從選地整地、科學施肥、地膜覆蓋、田間管理、缺鐵黃化癥防治、病蟲害綜合防治等多方面總結了晉中平川區花生綜合豐產栽培技術,供農技推廣工作者和農民朋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