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的富春包,遐邇聞名。到揚州的游客不品嘗一下富春包,猶如到北京不登長城一樣,乃是一件憾事。在許多游者心目中,富春包已成為揚州旅游形象的一個符號,成為吸引游客的亮點。
富春包來自富春茶社,這是一座聞名中外的百年老店,始創(chuàng)于1885年,經(jīng)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和精心經(jīng)營,逐步形成了花、茶、點、菜結(jié)合,色、香、味、形俱佳,閑、靜、雅、適取勝的特色,被公認為淮揚菜點的正宗代表。眾多社會名流及文學巨匠在這里都留下了墨寶和贊語。
穿過幽靜的得勝橋,古色古香六角亭門廊的富春茶社便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抬腳踏上茶社臺階,一副對聯(lián)分外醒目:上聯(lián)“十里春風吹瓊宴”,下聯(lián)“二分明月落金樽”,意境優(yōu)美,很有文化品位。走進富麗堂皇的樓閣,“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中華老字號”、“國家特級酒家”等牌匾更讓人感到氣勢非凡。
富春茶社,顧客甚多,每天人山人海,不預約是難有座位的。登上二樓,于3天前朋友就預定好的包間坐定,呷一口濃郁醇厚的“魁龍珠”茶,談笑間,十幾道點心和七碗八碟的小菜就擺滿了一桌。點心中有“揚州雙絕”千層油糕和翡翠燒賣,更有被譽為“天下一品”的三丁包和五丁包。
(1)三丁包 三丁包是富春茶社的當家花旦,它以面粉發(fā)酵和餡心精細取勝。發(fā)酵所用面粉“潔白如雪”,所發(fā)面酵軟而帶韌,食不黏牙。清人袁枚在《隨園食單》中對此有過專門描述:“揚州發(fā)酵面最佳,手捺之不盈半寸,放松仍隆然而高”。所謂“三丁”,即以雞丁、肉丁、筍丁制成,雞丁選用隔年母雞,既肥且嫩;肉丁選用五花肋條,膘頭適中;筍丁根據(jù)季節(jié)選用鮮筍。三丁又稱三鮮,三鮮一體,津津有味,清晨果腹,至午不饑。
觀其三丁包,造型十分講究,形似荸薺鼓,口如鯽魚嘴,略略張開,餡心微露,三十多道波浪式皺折層層迭起,就像一件藝術(shù)品。再細細品味,松軟鮮美、軟硬相應、咸中帶甜、甜中有脆、油而不膩,不愧是揚州點心的代表。難怪當年日本天皇吃到空運去東京的揚州三丁包子,贊譽名為天下一品。
(2)五丁包 五丁包則是在三丁包的基礎(chǔ)上又加了海參丁和蝦仁丁,味道更為鮮美。朋友笑著對我說這三丁包的老祖宗其實是五丁包,第1位食客便是乾隆皇帝。我一聽來了興趣,趕忙豎耳聆聽。朋友說,當年乾隆下江南巡視時特地親臨富春茶社。茶社奉上的各種包子都不能使他滿意。隨行太監(jiān)指點說:“皇帝爺愛吃的包子只要做到‘滋養(yǎng)而不過補,美味而不過鮮,油香而不過膩,松脆而不過硬,細嫩而不過軟’就行。”1位姓丁的老廚師聽了后,心想:“滋養(yǎng)莫過于海參,少用一點,不過補;美味莫過于母雞,少用一點,不過鮮;油香莫過于肥肉,少用一點,不過膩;松脆莫過于冬筍,少用一點,不過硬;細嫩莫過于蝦仁,少用一點,不過軟。”于是,帶領(lǐng)眾廚師將此五味合摻做成包子。乾隆一嘗果然點頭稱好,一氣連吃了好幾只。臨走時,題下“天下一品”4個大字。當?shù)匕傩障氲竭@種包子的餡心用的是五丁,首創(chuàng)廚師又姓丁,便叫它“五丁包子”。以后茶社考慮到老百姓的消費水平,又將五丁包減去兩丁制成了三丁包,餡心采用雞丁、肉丁、筍丁并以蝦汁雞湯加調(diào)味品燴制而成,味道依然鮮美,深受各界人士歡迎。
俗話說,每一種美食的背后,或有著美麗動人的故事,或有著耐人尋味的典故。我們在品嘗富春包的同時也在品味富春包背后的文化。品嘗之中便可領(lǐng)略到揚州旅游的又一種韻味。
美哉,天下一品富春包!
編輯:王慧 審核專家:農(nóng)產(chǎn)品加工雜志社總編 張成龍
[原創(chuàng)]天下一品富春包
圖文簡介
揚州的富春包,遐邇聞名。到揚州的游客不品嘗一下富春包,猶如到北京不登長城一樣,乃是一件憾事。
- 來源: 科普中國實用技術(shù)助你成才
- 上傳時間:2018-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