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金針蟲屬于多食性地下害蟲,主要為害禾谷類、薯類、豆類、棉花和各種蔬菜和林木幼苗等。在旱作區有機質缺乏、土質疏松的粉沙壤土發生較重。以幼蟲鉆入植株根部及莖的近地面部分為害,蛀食地下嫩莖及髓部,使植物幼苗地上 部分葉片變黃、枯菱,為害嚴重時造成缺苗斷壟。溝金針蟲在雌蟲羽化前一年取食小麥的,產卵量也最多,發生為害較重。
防治措施:
(1)合理輪作、翻耕暴曬,減少越冬蟲源;加強田間管理,清除田間雜草,減少食物來源。
(2)在田間堆積10~15厘米的新鮮但略萎蔫的雜草,堆草引誘成蟲,誘捕后噴施50%樂果1000倍液等藥劑進行毒殺。
(3)結合翻耕整地用藥劑處理土壤,用50%辛硫磷乳油75毫升拌細土2~3千克撒施,施藥后淺鋤;或用90%晶體敵百蟲800倍液澆灌植株周圍土壤進行防治。
(4)播種或定植時用5%辛硫磷顆粒劑拌細干土撒施在播種溝中,然后播種或定植;也可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50%殺螟硫磷乳油800倍液、50%丙溴磷乳油1000倍液、25%亞胺硫磷乳油800倍液、48%毒死蜱乳油1000~2000倍液等藥劑灌根防治。
(5)利用溝金針蟲的趨光性,在開始盛發和盛發期間在田間地頭設置黑燈光,誘殺成蟲,減少田間卵量。
編輯:孫苑琪
審核專家:山西省農科院植保所研究員 董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