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松土除草。每年夏秋季,結合割筍,在竹叢四周進行松土除草,并割除生長不良、細矮的小竹。

(2)扒土施肥。扒土的目的是讓筍蔸上的筍目充分暴露在陽光下,利于光熱刺激筍芽的蔭動,促進提早發筍,同時便于施肥。扒土在2月底或3月初進行,通常在竹叢四周,用鋤頭自外向內把土扒開,并清理、割除纏繞在筍芽上的須根,使筍目露出土外,但不能弄傷筍目。

每年要進行2~3次施肥。第一次在扒土后10~15天施春肥,促進筍目萌發,一般每叢可施入腐熟人糞尿、牛糞25~50千克,或腐熟餅肥7~10千克,或塘泥100~180千克。第二、三次施肥,在6~8月出筍的初期和盛期進行,以腐熟的人糞尿或速效性化肥為主,每叢需尿素、硫酸銨等化肥0.5~1.0千克,或按照5:1:2比例的氮、磷、鉀混合肥料1.0~1.5千克。夏季施肥,最好與灌溉或自然降雨相結合。

(3)培育竹筍。未出土的竹筍籜黃褐色,筍幼嫩味鮮。采取培筍措施,就是讓筍芽在黑暗的土壤中生長,以培養風味好纖維嫩的竹筍。對于入土較深的竹筍,在竹筍將出土時,覆蓋12~16厘米厚的潮土即可;入土較淺的竹筍極易露頭,在筍頭上蓋30厘米左右的潮土。有條件的應在3~5月雨季到來前,每周或隔周灌水1次,促進早發等。

(4)留母更新。以麻竹為例,新造的一株麻竹,第一年最好留2個壯筍養竹,第二、三年各再留2個壯筍養竹,其余割去,每從共有6株新母,每公頃約2700株,撫育管理得當,第四年可出現竹筍高產,每年每叢養新竹2株。第一年留養的母竹已衰老,稈基芽眼已無發筍能力,必須伐去。這樣每叢可保留6株母竹。每年伐去4年生老竹2株。伐竹時應將老竹蔸挖起。綠竹則是進入正常生產時每年每叢留養新竹6株,每年每叢伐去3年生老母竹6株。


編輯:禹燕

審核專家:山西農業大學副教授 王玉慶

原創]叢生筍用竹管理技術

圖文簡介

每年夏秋季,結合割筍,在竹叢四周進行松土除草,并割除生長不良、細矮的小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