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工業原料和飼料作物,玉米在我國種植業中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要提高玉米的產量、質量,增加農民的收入,就必須對玉米種植技術和病蟲害的防治措施予以積極研究。
1 玉米高產種植技術
1.1 播種
不管是在我國南方還是北方,溫度和水分都是對玉米種子發芽造成影響的重要因素。所以,為了實現玉米的高產,播種必須在適合種子萌發的溫度下進行。借助長時間的研究可以知道,6~8 ℃是玉米最佳萌發溫度,溫度在10~12 ℃的時候玉米幼苗生長較為緩慢。但是,為了確保玉米苗生長得更為茁壯,加快幼苗的生長速度,玉米播種的深度必須深淺合適,盡可能控制在4~6 cm。如果土壤質地黏重,墑情較好,可適當淺些;土壤質地疏松,易于干燥的沙壤土地,可適當深些。其原因是越深的播種深度,出苗的時間就越延后;過晚出苗會對幼苗的生長造成影響。按精準播種質量要求,達到行距一致,接行準確,下粒準確均勻,深淺一致,覆土良好,鎮壓緊實,一播全苗。種子與種肥分別播下,嚴防種、肥混合。
1.2 適當地進行間苗
在玉米的生長過程中,適時間苗,可以避免幼苗擁擠,相互遮光,節約土壤養分、水分,以利于培育壯苗。間苗要和玉米的生長情況相結合,當玉米苗的第3片葉子抽出并長到2~3 cm的時候就可以進行間苗了。在進行間苗的時候要留苗均勻,按照去弱留強、去小留大、去病留健的原則。根據品種特性、土壤肥力、管理水平、目標產量確定合理的種植密度,為幼苗的生長留適當空間。同時,在種植的時
候,如果密度過密,就會造成幼苗發生水分和養分不足的情況,進而導致幼苗倒伏的情況發生,并影響玉米的整體產量。反之,如果種植密度過于稀疏,高產的目標就很難實現。
1.3 重要時期的水肥管理
1.3.1 幼苗期
土壤中所含水分的多少會使幼苗的正常生長受到影響。因此,在幼苗期為了避免澇害情況的發生,可以適當地保持土壤的干燥,并合理控制水量。
1.3.2 大喇叭口期
為了有效增加雌穗粒數,確保玉米營養生長可以正常轉換到生殖生長,應加快葉片的光合作用,讓玉米在此時期得到充足的水肥養分,要防止損害到葉片。
1.3.3 吐絲期
為了保證玉米的產量,要盡可能防止氮肥的過量施加。其原因是因為施用過多的氮肥,會影響到雌雄穗的花期。
1.3.4 蠟熟期和完熟期
蠟熟期和完熟期直接影響著玉米種植的高質量和高產量。在蠟熟期和完熟期,玉米胚乳呈蠟狀,玉米的籽粒和千重最大值相近,之后,玉米的籽粒乳線已不存在,黑層出現在基部。
2 病蟲害防治技術
2.1 玉米病害的防治
若是遇到連續陰雨天,同時溫度較低的時候,玉米很容易染上紋枯病或大小斑病。所以,在對玉米品種進行選擇的過程中,應選擇抗病害能力強的品種,同時應在排水性能較好的環境中種植玉米。在病害發生后,要積極采用藥物進行防治。此外,在種植玉米的過程中,很容易患上黑絲病,因此,還應確保玉米品種具有較強的抗黑絲病的能力。在此基礎上,應合理間套種和適時輪作,改變田間小氣候,利于通風透光,降低田間濕度,減少田間苗源,從而減輕病害的發生和危害。
2.2 玉米蟲害的預防
在種植玉米的過程中,很容易發生蟲害,其較為常見的有蚜蟲、玉米螟和粘蟲等蟲害,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其主要防治措施見表1。
編輯:王慧
審核專家:重慶市農技協聯合會主任編輯 劉學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