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曲病又稱假黑穗病、綠黑穗病、谷花病,俗稱“豐產果”,是一種由真菌引起的水稻穗部病害,在世界各水稻產區均有發生,20世紀80年代以前發生危害較輕。近年來,由于施肥水平不斷提高,高產優質雜交稻感病品種種植面積增大,稻曲病在蕉城區尤其中稻區發生為害逐年加重,成為僅次于紋枯病的第二大病害。據調查水稻感染稻曲病后,減產5%~10%,個別嚴重稻田病穗率可達到90%。稻曲病不但影響產量,而且病粒能產生多種毒素,危害人畜健康。因此,掌握稻曲病的發病規律,弄清其發病原因,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是減少水稻產量損失,提高水稻品質的重要保證。
1 發生癥狀
稻曲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為半知菌亞門稻綠核菌,有性世代為子囊菌亞門麥角菌屬稻麥角菌。病菌只為害水稻穗部,主要在水稻抽穗揚花期侵入,灌漿后顯病,為害谷粒。受害谷粒內部形成菌絲塊逐漸膨大,內外穎裂開,露出淡黃色塊狀物,即孢子座,后包于內外穎兩側,呈淺黃色或黑綠色,初外包一層薄膜,后破裂,散生出墨綠色粉末,即病菌的厚垣孢子,孢子隨風即可傳播,雨水擊打易脫落。
2 發病規律
稻曲病主要以在土壤中的菌核和附著在種子表面的原垣孢子越冬。次年7~8月遇到適宜條件時,菌核萌發產生原垣孢子,原垣孢子產生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成為初侵染源。孢子最適宜生長溫度為25~28℃。該病菌由于生長緩慢,侵染時間集中,再侵染較少。一般認為稻曲病侵染時期主要發生于孕穗至開花期,病菌侵入花器為害,造成谷粒發病形成稻曲,抽穗揚花期遇雨及適溫發病重。
3 發病因素
3.1 病原菌的逐年積累
根據調查,農民對稻曲病發生規律及防治時期并不了解,稻曲病早期發病癥狀表現不明顯,很容易被忽視,多數農戶沒有預防稻曲病,致使該病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生,導致了田間菌源的大量累積。
3.2氣候條件是稻曲病發病的關鍵因素
稻曲病的發生流行受天氣的影響很大。水稻抽穗前后時期的降雨天數、降雨量、相對濕度、相對溫度和日照數等都會影響其發展。該段時間內氣溫適宜,雨日、雨量多、光照少、光照短發病就重。蕉城區氣象局資料2015年8月10日—31日雨日12d、降水量181.9mm,2016年8月10日~31日雨日9d,降水量240.7mm,這時期該區中稻區大部分處于破口至抽穗期,加之中稻區多為山區霧大露水重,光照強度相對較低,造成洋中、石后等鄉鎮稻曲病不同程度大面積發生流行。
3.3主栽品種抗性差
山區中稻種植品種主要以雜交稻為主,有甬優系例(9號、15號)品種,中浙優系例(1號、8號)品種、宜優673,稻曲病的發生與品種抗性關系密切,品種抗性不同發生程度有差異。據近幾年田間調查,甬優系例品種、中浙優系例品種發病普遍嚴重,抗性差;宜優673發病較輕,抗性較好。
3.4 栽培管理措施
生產中農戶盲目施肥,過量偏施氮肥,磷、鉀肥供給不合理,會導致水稻營養嚴重失衡,造成稻株長勢嫩綠茂盛,田間郁蔽度大,通風透光性差,稻株抗性減弱,有利于稻曲病的發生、蔓延危害。
4 防治的具體措施
4.1 選用的抗病品種
水稻對稻曲病的抗性因品種不同而有所差異,選擇抗稻曲病較強的品種,是防治稻曲病的有效措施。雜交種要盡量選擇抽穗整齊、灌漿快的品種;而粳糯稻要盡量選擇生育期適中或生育期短的品種。
4.2消滅初侵染源
在播種前種子進行消毒處理,可用40%三氯異氰尿酸(強氯精)5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25%咪鮮胺2000~3000倍液浸種,可有效殺滅種子表面攜帶的病菌。發病的稻田在水稻收割后要深翻曬田,以便將菌核埋入深土中。水稻插秧前要清除病株和田間的病源物。
4.3加強肥水管理
加強田間的肥水管理,能促進水稻生長。水稻生長期間要合理施肥,增施磷、鉀肥,促進生長。增強植物抗性時要慎重施用氮肥,如果氮肥施用過量、過遲,水稻在后期生長中很容易感染病害,其抗病力就會下降。孕穗后期更要注意澆水管理,宜淺水勤灌,適時、適度地放水烤田,增強稻株根系的活力,以此降低田間濕度,增強水稻的抗病性,創造有利于水稻生長、不利于稻曲病發生危害的環境。
4.4 適時藥劑防治
稻曲病以預防為主,掌握防治適期很關鍵,要噴兩次藥,第一次最佳噴藥防治時期是水稻孕穗后期、破口前7d左右,隔7~10d再噴藥防治一次,以鞏固和提高防治效果。藥劑每667m2可用43%戊唑醇懸浮劑10~15mL,或12.5%氟環唑懸浮劑40~50mL或10%己唑醇懸浮劑35~50mL或30%苯甲·丙環唑乳油20~25mL,對水50kg噴霧防治。
編輯:王慧
審核專家:重慶市農技協聯合會主任編輯 劉學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