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潛葉蛾,俗稱“鬼畫符”,屬鱗翅目,橘潛蛾科。柑橘潛葉蛾是柑橘的主要蟲害之一,該蟲主要為害柑橘嫩梢、嫩葉,果實也有少數受害。其幼蟲潛入葉表皮下取食,形成白色彎曲的蟲道,使葉片卷曲、硬化,易脫落,新梢生長不充實,影響樹勢和來年開花結果。果實受害后易腐爛,直接影響產量和品質。
1 形態(tài)識別
1.1 成蟲
成蟲體形小,銀白色,長約2mm,展翅長5~6mm,雙翅長而窄,前翅基部有2條褐色縱紋,長度約翅長的一半,中央有“Y”形黑紋,翅尖緣毛形成一黑色圓斑,后翅針葉形,緣毛長。
1.2幼蟲
幼蟲體色淡黃褐色,扁紡錘形,無足或退化,體長約4mm,背線兩側有凹陷孔,尾節(jié)部后端有兩根長須。
1.3卵
卵橢圓形,約0.3mm,乳白色。
1.4 蛹
蛹紡錘形,黃褐色,長約2.8mm。
2 發(fā)生規(guī)律
柑橘潛葉蛾在咸寧市一年發(fā)生10代以上,世代重疊,多以蛹或少數老熟幼蟲在葉片邊緣卷曲處越冬。4月下旬越冬蛹羽化為成蟲,5月下旬田間開始發(fā)現為害,7月至9月夏、秋梢抽發(fā)期為害最嚴重,尤以晚秋梢受害最重。高溫多雨有利于幼蟲的生存,加之抽梢多而不整齊,故世代發(fā)生多為害重。潛葉蛾成蟲無趨光性和趨化性,白天多棲息于冠內葉背和橘園雜草叢中,清晨和晚上8—10時活動頻繁,雌蛾將卵多產在嫩葉中脈兩側或嫩枝上,每片葉產卵數粒。幼蟲孵化后蛀入葉片或嫩梢表皮蛀食為害,形成白色彎曲蟲道。潛葉蛾發(fā)生的盛期如果與柑橘夏、秋梢大量抽發(fā)相吻合,則為害嚴重;苗木和幼樹由于抽梢多而不整齊,有利于成蟲產卵和幼蟲為害,受害也較嚴重。影響潛葉蛾大發(fā)生的因素主要有氣候因素、天敵因素和食物因素。柑橘潛葉蛾發(fā)生繁殖的最適溫度為24~28℃,相對濕度在80%左右。幼蟲為害嫩葉、嫩枝后,使葉片卷曲、硬脆而脫落,新梢生長受阻,影響樹勢和抽梢、結果,幼蟲為害的傷口又有利于潰瘍病和螨類等病蟲害的侵入為害。
3 防治方法
3.1 農業(yè)措施
在夏、秋梢抽發(fā)時,控制肥水的施用,摘除并燒毀田間過早或過晚抽發(fā)的不整齊嫩梢,使夏、秋梢抽發(fā)整齊、健壯,以降低蟲口密度,減少噴藥次數。當嫩芽長到1~2cm時,全株抹除零星抽發(fā)的夏梢或秋梢,5d抹一次,連續(xù)抹數次,以刺激更多的芽抽發(fā),使其抽發(fā)整齊。放梢時間因氣候和品種而異,應掌握在蟲口密度低時放梢。另外,冬季結合修剪,剪除被害枝,以減少越冬蟲口基數,可減輕下年潛葉蛾的為害。
3.2生物防治
新梢萌發(fā)期,在果園釋放寄生蜂,以蜂控蟲。也可用蘇云金桿菌進行葉面噴霧,以菌治蟲,減少害蟲的發(fā)生。
3.3 化學防治
3.3.1 噴藥時間 防治適期為新梢大量抽發(fā)、嫩葉長達0.5~3.0 cm,防治指標為嫩葉受害率在10%~20%時噴第一次藥,以后每隔7~10 d噴一次藥,連噴2~3次。
3.3.2 藥劑選擇 可選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500~2000倍液、1.8%阿維菌素乳油2000~3000倍液、25%除蟲脲可濕性粉劑1500~2000倍液、10%氯氰菊酯乳油3000~3500倍液、20%甲氰菊酯乳油1500~2000倍液、50%潛克可濕性粉劑3500~4000倍液、2.5%聯苯菊酯乳油4000倍液、80%敵敵畏乳油800~1000倍液等,以上藥劑要交替使用,以免潛葉蛾產生抗藥性。
編輯:王慧
審核專家:重慶市農技協(xié)聯合會主任編輯 劉學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