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為害特征
成蟲刺吸枝梢的汁液,雌成蟲產卵于1~2年生枝條組織,產卵器刺破枝梢皮層直達木質部,形成鋸齒狀的產卵痕,引起枝條失水枯死。黑蚱蟬4~5年,甚至12~13年1代,以若蟲和卵越冬。7月下旬成蟲開始產卵,8月最盛,翌年6月孵化入土,秋后移動到深土層越冬,次年氣溫回暖后上移刺吸根部。若蟲共蛻皮5次。
2、黑蚱蟬
黑蚱蟬又名蚱蟬、知了、蟬等。成蟲體長40~45毫米,黑色,有光澤,局部有金色細毛。頭部中央及頰的上方有紅黃色斑紋,觸角剛毛狀,復眼黃褐色,中胸背板上有明顯紅褐色“X”形突起,翅透明無斑紋。雄蟲腹部有鳴器,雌蟲無。卵長米形,乳白色,有光澤。初孵若蟲細軟,白色,老熟后體變硬,為黃褐色。
3、蟪蛄
蟪蛄是一種小型蟬,體長約25毫米,體紫青色,有黑紋,翅透明,有不透明、濃淡不同的暗褐色云狀斑紋;中胸中央無突起。
4、防治方法
(1)若蟲出土期,在樹干綁塑料薄膜防止其上樹蛻皮,燈光誘殺成蟲,晚上可人工捕捉若蟲。
(2)成蟲產卵期及時剪除產卵枝、冬季剪除枯枝,集中燒毀。
(3)嚴重的果園,每年5月中旬若蟲出土羽化前,果園樹盤下地面噴施辛硫磷;成蟲盛發期噴施殺滅菊酯、速滅殺丁乳油等。
編輯:孫苑琪
審核專家:山西省農科院植保所研究員 董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