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黑尾葉蟬
黑尾葉蟬的寄主植物有水稻、茭白、慈姑、小麥、大麥、看麥娘、李氏禾、結縷草及稗草等。分布于我國各稻區,尤以長江流域發生較多。江浙一帶一年發生5~6代。黑尾葉蟬成蟲和若蟲在水稻葉片或水稻基部刺吸汁液,形成棕褐色傷斑,使水稻莖稈發黑并倒伏。能傳播水稻矮縮病、黃矮病及黃萎病。成蟲產卵于葉鞘邊緣內側組織中。以3~4齡若蟲及少量成蟲在綠肥田邊、塘邊、河邊的雜草上越冬。
防治方法:
(1)選用抗蟲品種。
(2)加強水肥管理,均衡施肥,避免偏施氮肥。
(3)防治適期為2~3齡若蟲高峰期,甲維鹽、吡蚜酮、噻嗪酮、毒死蜱等噴霧。
(4)注意保護利用天敵昆蟲和捕食性蜘蛛。
2、電光葉蟬
電光葉蟬分布在黃河以南各稻區。寄主植物有水稻、玉米、高粱、粟、甘蔗、小麥及大麥等。浙江一年發生5代,四川5~6代。成蟲、若蟲在水稻葉片和葉鞘上刺吸汁液,造成葉片變黃或整株枯萎。還可傳播稻矮縮病、瘤矮病等。成蟲可在稻株各部位產卵。以卵在寄主葉背中脈組織里越冬。
防治方法與黑尾葉蟬相似:
(1)選用抗蟲品種。
(2)加強水肥管理,均衡施肥,避免偏施氮肥。
(3)成蟲產卵期先適當排水,后灌水至10~13厘米,浸泡24小時,隔3~4天再排灌1次,可殺死大量卵塊。
(4)防治適期為2~3齡若蟲高峰期,甲維鹽、吡蚜酮、噻嗪酮、毒死蜱等噴霧。
編輯:孫苑琪
審核專家:山西省農科院植保所研究員 董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