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不少農友向筆者反映,種植嫁接的柑橘苗雖然結果快,但好景不長,有的才5~6年就減產衰退了,經濟壽命短。筆者進行實地觀察,發現不是感染黃龍病;挖看樹盆的泥土,發現25~30厘米的土層板結,根群少,肥料大多施在表土層,不濕潤,較干燥;根系分布大多在20厘米左右的土層,有些菌根已干枯。雖然施了不少畜禽糞便等,但30厘米以下沒有肥料,根群大多“浮”在表土層。筆者認為,這樣的施肥方法,會導致根系分布淺,高溫干旱下,菌根會大量枯萎,這是引起柑橘樹早衰的重要原因,而不應怪罪于種了嫁接苗。筆者認為,要下功夫改良土壤,使土壤達到深、松、軟、肥的要求,以利于高產穩產,延長豐產期。
下面介紹深翻、壓青、施有機肥等改良土壤的方法。
一、時間。幼樹從種植后第二年起,四季都可以進行;已結果的樹,在每年5~7月即抽秋梢前1個月,其中以抽夏梢前翻土為好。此時雜草等野生綠肥充足、土質濕易深耕,可減輕因夏梢抽發消耗養分引起的落果。
二、挖溝規格。深一般為50~60厘米,視品種的高與矮、土質的疏松與板結、表土(耕作層)的厚與薄而定:樹較高大、土質較疏松、表土層厚的就淺些;樹較矮的,淺些。
寬度35~45厘米,如壓青肥料充足,用機械挖的,可寬些,要在相鄰株的枝條合攏之前,完成挖溝工作。
三、開溝位置。幼樹沿著種植坑,不留底土挖環狀溝;大樹先是分別在兩塊相鄰的樹冠之間的空地分別向外挖開,呈內小外大的三角形溝。注意一不要靠近根莖,二不要傷害側根、主根(老樹進行根系短截更新復壯例外),以免削弱根系吸收養分能力。以后再沿著樹冠外緣的投影線挖環狀溝,若樹冠已很大,一次不能完成或一年不能完成,可分兩次或兩年完成,第一次(年)選在樹冠外緣的東、西兩邊或南、北兩邊,第二次(年)在未挖的兩邊挖開兩條各占樹冠外緣周長1/4的弧形溝。
四、壓青施肥與泥土填溝。常用的方法是:先用肥泥或表土填入溝底至15~20厘米厚。接著放一層20厘米左右的雜草、野生綠肥、作物莖稈等,撒上石灰(小樹0.5~0.8公斤,大樹1~1.5公斤),施石灰是讓雜草綠肥腐爛快,中和土壤的酸性。最上面的一層,用各種土雜肥、畜禽糞便(小樹25~50公斤,大樹50公斤以上)等拌鈣鎂磷肥(0.5~0.8公斤/株),經漚制腐熟后,與泥土攪拌均勻填入溝里至與地面平。上面再用泥土(不用底土防板結)覆蓋,整成高出地面15~20厘米的樹盤,以防施下的壓青料腐爛下沉后形成坑洼積水,引起爛根。
編輯:黃宗林
審核專家:廣西科學技術普及傳播中心高級記者 鐘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