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菇有高溫型、廣溫型、中溫型和低溫型(出菇溫度)等品種,一年四季可栽培。平菇栽培,可利用生料、發酵料、熟料方式進行,但廣西氣溫偏高,一般選用熟料栽培。稻草、雜木糠、棉籽殼等各種農業廢棄料都是主要栽培材料,可在一般的大棚、閑置的房屋栽培。一般接種后25~45天出菇,每種一次可收4~5潮菇,甚至7潮菇,轉化率為100%~300%。平菇是當前人工栽培的食用菌品種中產量最高的品種,也是廣西主推的四大品種之一(其他三種木耳、香菇、雙孢蘑菇)。

一、平菇栽培前期準備。

1.平菇品種選擇。

平菇周年栽培,首先要考慮品種的搭配。在廣西,即使在冬季,平均氣溫也較高,因此在冬季栽培一般選用中溫品種(生長溫度8~28℃,適宜14~20℃)或廣溫型品種(生長溫度5~35℃,適宜10~26℃)的平菇,可在每年的2月和8~9月份作為更換品種的時間。在2月份后,要選擇高溫平菇品種(生長溫度15~35℃,適宜20~28℃),高溫品種在35℃下也能正常出菇。到了8~9月份后,就要換成中溫或廣溫型的品種,最好選用廣溫型品種,該類品種適應性很強,在5~30℃的范圍內都能出菇,轉化率和產量都比較高。

2.栽培季節安排。

按照平菇生長發育對溫度的要求、市場消費習慣及栽培場地、栽培方式的不同,恰當地選擇栽培時期,是栽培成敗的關鍵。

可在每年的2~3月和8~9月份作為更換品種的時間。在2~3月份,種植高溫平菇品種;8~9月份,種植中溫或廣溫型的品種。

3.栽培場地的選擇。

平菇適應性強,栽培粗放,因而適宜栽培的場地很多,可利用閑置的房屋、簡易房、塑料大棚、林木行間等場地進行栽培,但要求通風好、干凈、陰涼、進出料方便、周圍環境清潔。

4.栽培設施的準備。

①配料器具。包括切片機、粉碎機、攪拌機等,經濟實力不具備的小規模生產者可使用人工簡易操作。

②裝料機具。包括裝袋機、周轉筐等,小規模生產也可人工操作。

③滅菌設備。常壓滅菌灶或高壓滅菌鍋。

④接種設備。接種室、接種工具等。

⑤栽培容器。一般使用食用菌栽培專用塑料袋,俗稱筒料袋,有聚乙烯塑料袋和聚丙烯塑料袋兩種(高壓蒸汽滅菌應選用聚丙烯袋,常壓蒸汽滅菌可用聚乙烯袋),使用時裁成長45厘米左右、兩頭開口的袋子。

⑥管理用具。噴壺、噴霧器等。

5.菌種準備。

要在信譽好、技術力量雄厚、設施設備較為完善、有品種選育及試驗栽培基地的正規科研單位、菌種廠引進菌種。

預訂菌種:一般種植規模不大,栽培種提前20天左右、原種提前25天左右預訂。

6.常用栽培原料。

①農作物秸稈。稻草、桑枝、甘蔗渣、玉米副產品(玉米稈、玉米芯、玉米苞衣)、木薯稈、棉籽殼。

②林業副產品。雜木糠(指除松、杉、柏、樟等之外的絕大多數闊葉樹的木屑,有異味的,如苦楝、槐樹、黃連木的木屑不宜直接使用)、木屑(間伐的樹木、樹梢,切片粉碎而成)。

③輔料。麥麩或米糠、玉米粉、豆餅等含氮豐富的物質。

④其他物質。石灰、石膏、過磷酸鈣、磷酸二氫鉀、食鹽等,提供鈣、硫、磷、鉀等元素,調節酸堿度、促進菌絲生長。

原料要求新鮮、無霉變、無蟲蛀,不含農藥或其他有害化學藥品。

二、周年生產熟料栽培技術。

平菇熟料栽培是指將培養料裝在聚乙烯或聚丙烯薄膜袋(筒料)里,再經過高溫滅菌處理,且滅菌后培養料


必須在無菌條件下進行接種和發菌的栽培方式。

1.熟料栽培的工藝流程。準備栽培原料→培養料配制→ 裝袋→滅菌→接種→發菌管理→出菇期管理→采收。

2.培養料配方。平菇的配方,要根據不同季節,有所區別。在夏季高溫時,各配方的輔料麩皮、米糠、花生


麩等用量要適當減少,石灰的用量適當增加。培養料的含水量,在冬季時,可調到60%~65%,在夏季時要調


到55%~60%。

①雜木屑、稻草(切碎)合計85%、麩皮(或米糠)7%、花生麩3%、磷肥或復合肥1%、石膏或碳酸鈣1%、白糖1%、石灰2%。

②甘蔗渣40%、雜木屑36%、米糠20%、過磷酸鈣1%、石灰2%、石膏1%。

③桑枝屑(干)83%,麩皮(米糠)15%、石膏1%、過磷酸鈣1%。

④玉米芯65%、棉子殼20%、米糠8%、花生麩3%、磷肥1%、石膏1%、石灰2%。

⑤桉樹皮40%、甘蔗渣40%、棉籽7%、麥麩10%、石灰2%、石膏1%。

⑥棉籽殼90%、米糠6%、磷肥1%、石膏1%、石灰2%。

以上配好的原料要求pH值7.0~8.0,含水量60~65%。

3.培養料配制。

按照所選配方要求及每次規模,準確稱取配方中的各種原料,混合攪拌均勻,配制成培養料。要求配好的培養料pH值為7.0~8.0,含水量為60%~65%,手緊握培養料成團,指縫見水不滴水,落地散開。

栽培前最好先建堆預發酵3~5天。建堆發酵,是指將主料加入石灰拌勻調好濕度進行堆漚的過程。在培養料主料中均勻加入石灰粉,加水拌濕至料水比1∶1.3左右(含水量60%~65%),建成高1米、寬1.2米(長度自定)的堆,在堆上插通氣孔(直徑5厘米,深度差不多到堆底,孔間隔30厘米左右),覆蓋薄膜保溫發酵。大約5天后加入石膏、麥麩等其他原料攪拌均勻,調節好含水量和酸堿度即可裝袋。

4裝袋。

通常用低壓聚乙烯或聚丙烯塑料筒料,筒料直徑為20~25厘米,厚0.03~0.04厘米。將其裁成43~45厘米的段,一頭用繩子扎緊,裝上調配好的培養料,用手將培養料裝入筒袋內,邊裝邊輕輕壓實,使袋壁光滑而無空隙,用力要均勻,使培養料松緊合適,勿過松過緊。裝滿后把袋口合攏,用塑料繩或棉繩緊貼料面扎緊。有條件的可以用裝袋機裝袋。做好的菌袋要盡快放到鍋灶內滅菌。氣溫高時,未滅菌的菌袋在外停留時間長了,培養料會發酸。

5.滅菌。

料袋裝鍋后要立即旺火滅菌,使鍋內溫度在3~5小時內迅速上升到100℃并開始計時。然后穩火控溫保持鍋內水沸騰,溫度應保持在100℃,持續10~12小時。停火后悶鍋6~8小時后再出鍋,以徹底滅菌。夏季滅菌時間要長些,冬季可短些。

6.接種。

①場地消毒。接種室、培養室等場地使用前要進行徹底消毒,以減少雜菌污染和蟲害發生。消毒通常在使用前3天進行,可用氣霧消毒劑等藥品密閉熏蒸消毒。

接種前應將使用的工具、物品及接種者個人的衣物、鞋帽等消毒處理。(待續)

②菌種準備。對自制菌種一般心中有數,用75%酒精表面消毒后可直接帶入接種室。外引菌種在使用前則要進行嚴格檢查,看是否有雜菌斑、菌種是否老化等,確認無誤后方可使用。

③接種。將滅菌后的菌袋搬到接種室,溫度降到28℃時即可接種。接種要嚴格按照無菌操作規程進行。兩頭接種的話,一般每袋菌種可接20個菌袋。

7.發菌。接種后的菌袋采用單排迭堆的方式排放,擺放的層數應根據氣溫而定。夏秋季氣溫高時可堆放2~4層,冬春季氣溫低時可堆放5~6層或更多。發菌是平菇菌絲逐步蔓延并長滿整袋培養料的階段。接種后3天菌種開始萌發,逐漸向四周延伸,料溫逐漸升高。接種后6~10天,應每天多次檢查料溫,當溫度升到32℃以上時應及時通風降溫,嚴格控制料溫在38℃以下,以防料溫過高燒死菌絲。接種后的10天內要多檢查,發現污染的菌袋要及時處理。在室溫20~25℃時,一般25~30天菌絲即布滿培養料。發菌階段菇房空氣的相對濕度以70%為宜,最好能黑暗培養。培養期間內不能向菌袋噴水。

8.出菇管理。菌絲長滿菌袋后約7天即可進行出菇管理。當菌袋兩端有黃水,袋口處小菇蕾形成后即可除去套在袋口的報紙出菇。平菇是變溫性結實菌類,變溫刺激有利于其子實體形成。菇房(棚)內溫度既要控制在合適的出菇溫度范圍,又要人為制造低溫和較大的溫差,以刺激平菇原基分化。平菇子實體形成必須有光線的刺激,散射光可以誘導早出菇、多出菇,但不能讓陽光直射菇體,以免把平菇曬死。

9.采收。在適宜的條件下,平菇從原基長成子實體需5~10天。于平菇邊緣內卷、未彈射孢子時及時采收。采收時可以用一只手按住菇柄基部的培養料,另一只手捏住菇柄輕輕扭下。適時采收平菇不僅能夠保證收獲質量,也有利于下茬菇的發生和管理。

10.轉潮管理。每潮菇采收后,要將料面殘留的菌柄、碎片、死菇清理干凈,停水3天,讓菌絲恢復生長并積累營養物質。隨后少量噴水保持料面潮濕,經過10多天,料面上長出菇蕾后,根據生長情況逐漸加大噴水量。種一次可采收4~6潮鮮菇。



編輯:黃宗林

審核專家:廣西科學技術普及傳播中心高級記者 鐘漢成

[原創]平菇周年栽培技術

圖文簡介

平菇有高溫型、廣溫型、中溫型和低溫型(出菇溫度)等品種,一年四季可栽培。平菇栽培,可利用生料、發酵料、熟料方式進行,但廣西氣溫偏高,一般選用熟料栽培。稻草、雜木糠、棉籽殼等各種農業廢棄料都是主要栽培材料,可在一般的大棚、閑置的房屋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