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裂果現象在柑橘成熟采收前極易發生,裂果率有時候能夠達到40%以上。現為大家詳細介紹柑橘裂果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一、柑橘裂果產生原因。

1.高溫影響。土壤水分的急劇變化是導致柑橘裂果的重要原因,為此高溫干旱期土壤需保持一定的含水量。許多橘農反映,連續干旱一個星期以后突降暴雨,第二天就會出現許多裂果。果實發育膨大后逐步進入成熟期時,果皮(柚類為海綿層)停止生長和增厚,而果實內汁胞迅速伸長和增大,促進整個瓤瓣迅速增大而充實,壓迫外果皮,逐步變薄。若在這一時期持續嚴重干旱,缺水后突遇暴雨或連續下雨,十分饑渴的汁胞吸水過多過猛,瓤瓣增長過快,果皮承受不了巨大壓力,必然會產生嚴重裂果。

2.病蟲為害。幼果期如果有害蟲侵食果皮,使柑果形成硬皮、凹陷,導致后期果實開裂;有的遭受大量銹壁虱為害,不僅果皮變黑,而且銹壁虱取食果皮汁液后,表皮嚴重受損停止生長發育,僅剩下一層薄皮,在遇上雨天果實吸水膨大時,最易出現裂果。

3.樹體營養狀況不佳。缺鈣、缺鉀的柑橘果樹易發生裂果。柑橘缺鉀會造成果皮薄,固形物含量低,糖酸比升高,維生素C減少等,容易出現裂果。

4.品種特性。一般果皮薄、質地柔軟、果皮可塑性小的品種容易發生裂果。如柑橘中的臍橙近臍部皮最薄,臍部有次生果,易裂果和產生臍黃落果等。

總之,如果當柑橘果實生長前期遇上雨季,因園地土壤漬水量大,使果實大量吸水后迅速膨脹,并使果皮脆嫩;后期,即夏末秋初降水量突然銳減,再加上高溫日灼,形成雙層壓力時,極易造成大量裂果、落果現象的發生。裂果以無核蜜橘、溫州蜜橘、貢柑等品種發生最為嚴重。

二、預防方法。

1.保證土壤含水量適宜。保持土壤中較高而適中的含水量,使柑橘的水分供應不會發生劇烈變化。在干旱時要及時灌水,一般連續15天無雨水,就要灌1次透水抗旱,在高溫干旱季節要求10天灌溉1次,同時在樹盤鋪草減少水分蒸發。澇時要及時開溝排水,大雨過后進行淺中耕。在久旱降雨后不要立即施肥。

2.增施磷鉀肥,勤噴葉面肥。8月上中旬,每株施腐熟的人畜糞水50~70公斤,加尿素0.3公斤、氯化鉀0.2公斤,施肥后及時蓋土、灌水。對坐果多的橘樹應增施氮肥,以增加果皮的厚度。在干旱時期,每7~10天輪換噴施不同品種的葉面肥,如在干旱初期噴施三十烷醇加尿素,其后噴0.3%的磷酸二氫鉀等含鉀葉面肥。用過磷酸鈣浸出液加鉬酸銨的葉面肥,在采摘前48~52天噴1次,既可減少裂果,又可促進果實膨大。

3.使果皮和果肉的生長發育保持平衡。在柑橘果實膨大期,若久旱無雨,可用0.5%尿素或30毫克/升“九二O”在傍晚噴于樹冠果實著生處,易產生裂果的樹冠中下部是噴液的重點部位。每周噴1次,連噴3次,大雨來臨前加噴1次,其防裂果效果較好。或在幼果膨大期用志信果圣(高鉀)1500~2000倍液,或綠芬威1號800~1000倍液+志信高鈣1500~2000倍液,或綠芬威24#(果不裂)800~1000倍液噴施1~2次。



編輯:黃宗林

審核專家:廣西科學技術普及傳播中心高級記者 鐘漢成

[原創]柑橘裂果原因及預防措施

圖文簡介

柑橘裂果現象在柑橘成熟采收前極易發生,裂果率有時候能夠達到40%以上。現為大家詳細介紹柑橘裂果的原因及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