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南方多地出現大面積降雨,在多雨、潮濕、高溫的環境下,柑橘潰瘍病很容易出現大暴發,應注意防治。
一、發病癥狀。發病植株葉片上先產生針頭大小的黃色或暗黃色油漬狀圓形小點,隨后逐步擴大,在葉片正反面隆起形成淡褐色、近圓形病斑,呈海綿狀,隨后病部中央破裂,木栓化,呈灰白色“火山口”狀。病斑多為近圓形,常有輪紋或螺紋,周圍有一暗褐色油漬狀外圈和黃色暈環。該病為害果實后的病斑特征與葉片相似,但病斑的木栓化程度更嚴重,后期病斑中央破裂如“火山口”狀,開裂更為顯著,嚴重時引起葉片脫落,早期落果、枝梢枯死。
二、發生條件。
1.嫩梢葉片在萌發后20~55天,幼果在落花后35~80天,其氣孔形成多且處于開放階段,病菌易侵入而大量發病。柑橘潰瘍病發生的溫度范圍為20~35℃,最適溫度為25~30℃。高溫高濕的天氣是該病流行的必要條件。
2.病菌由氣孔、水孔、皮孔和傷口侵入,暴風雨或臺風會造成植株枝條、葉片、果實出現大量傷口,更有利于病菌的傳播和侵入。
三、發病規律。病菌借風、雨、昆蟲、人、工具或病枝葉相互接觸傳播,也可通過苗木、接穗和病果傳播。該病發生以夏梢發病最重,其次是秋梢、春梢。
四、綜合防治。
1.加強果園管理。合理施肥,重施鉀肥,不宜偏施氮肥。減少果實和葉片損傷。可采用營造防風林的方法,減小果園風速(尤其在有臺風的地區,能顯著減少病害發生)。及時防治潛葉蛾等害蟲,減少蟲傷。剪除發病枝葉和果實,并集中燒毀。
2.噴藥防治。防該病重點在夏秋梢抽發期和幼果期,將靚果安(生物堿)按500~800倍液稀釋,進行全株均勻噴霧,病情輕微的用800倍液,隔10~15天噴1次,病情嚴重的用500倍液,隔7~10天噴1次,可有效預防潰瘍病、樹脂病、炭疽病、瘡痂病等病害,同時增強植株免疫力,提高株體抗病能力。
3.加強預防。應對該病應以預防為主,在春梢長3厘米,夏梢和秋梢長1.5~3厘米時各噴藥1次,并各相隔10~15天后再噴1次。成年樹以保果為主,在謝花后10天、30天和50天各噴1次。保護藥劑可用80%波爾多粉(必備)可濕性粉劑400~600倍液,或53.8%氫氧化銅900~1100倍液,或72%農用鏈霉素可濕性粉劑2500倍液,或3%金核霉素水劑300倍液,或77%可殺得2000型800倍液,或20%龍克菌殺菌銅膠懸劑500倍液,或12%綠菌靈乳油500倍液。
編輯:李濱
審核專家:廣西科學技術普及傳播中心高級記者 鐘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