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農(nóng)業(yè)防治

(1)加強品種提純復壯。

(2)合理輪作,不與同科作物輪作,及時清除田間病殘株,保持田園清潔,種植前及時清除田埂雜草,減少中間寄主。

(3)加強栽培管理,保證植株健壯生長,增強植株抗病能力和抗逆性。

(4)加強田間管理,保證田間溝系暢通,及時排除田間積水,防止受漬。增施充分腐熟的有機肥,減少化肥用量,施用化肥時實行配方施肥,注意氮、磷、鉀的合理搭配。

(5)及時耕翻凍垡,消滅越冬蟲源。對小地老虎可以輔以人工捕捉,摘除帶卵葉片,壓低害蟲基數(shù)。

(6)楊樹枝誘蛾,對棉鈴蟲可以在田間插楊樹枝,每畝插10把,每天早晨用塑料袋套住枝把,抖出成蟲殺死。每10 d更換1次樹枝。

2.物理防治

對棉鈴蟲、煙青蟲等害蟲可以用黑光燈或高壓汞燈誘蛾,集中殺蟲,對蚜蟲可以在田間掛涂有機油或膠黏劑的黃板誘殺。

3.生物防治

充分利用天敵,棉鈴蟲等害蟲防治可以在產(chǎn)卵盛期在田間釋放赤眼蜂滅卵。軟腐病可以用農(nóng)用鏈霉素防治,棉鈴蟲、煙青蟲可用Bt乳劑或1%阿維菌素2000倍液防治。

4.主要病蟲害的化學防治

進行化學防治時應掌握,在充分運用農(nóng)藥、生物、物理、生態(tài)等措施防治病蟲害的前提下,結合運用化學防治,在防治過程中必須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nóng)藥;注意適期用藥,提高防治效果,以減少用藥次數(shù)嚴格控制使用量,不得隨意提高濃度;嚴格遵守農(nóng)藥安全使用間隔期要求。一些常見的辣椒病蟲害的癥狀及防治如下:

(1)辣椒褐斑病。

癥狀:又叫蛙眼病,主要發(fā)生在掛果期,中后期發(fā)病較重。主要為害葉子,病斑圓形或橢圓形,直徑1 cm左右,灰褐色,中央灰白色,一片葉上常有多個病斑,造成葉片發(fā)黃脫落。發(fā)病條件為高溫高濕環(huán)境。

防治用藥:在發(fā)病初期或掛果初期用藥噴施防治。主要用藥有:75%百菌清500~600倍液,64%殺毒礬500倍液,50%代森錳鋅600倍液噴霧,7 d一次,至少2次。

(2)辣椒瘡痂病。

癥狀:主要為害葉片,葉子病斑圓形,直徑可達1 mm左右,中心發(fā)白,且常穿孔,邊緣由水漬狀轉為深褐色,周圍無輪紋。屬細菌類病害。發(fā)病最適溫度24 ℃~30 ℃,降雨和結露為必需條件。

防治用藥:在雨后或發(fā)病初期噴施1:1:200的波爾多液,新植霉素4000~5000倍液,硫酸鏈霉素2000~3000倍液,60%DTM500倍液,3%克菌康1000倍液,可殺得101農(nóng)藥500~750倍液。5~7 d一次,連噴3次。

(3)辣椒猝倒病。

癥狀:苗“站著”枯死,主要是苗根莖基部變黑,此處皮層常壞死,拔病苗時,苗連根拔起。發(fā)現(xiàn)病苗,應即時拔出,且4~6片葉時用藥防治,常用農(nóng)藥有:甲霜靈·錳鋅、多菌靈、廣枯靈、井岡霉素、多霉胺等。

(4)辣椒疫病。

癥狀:主要為害辣椒根莖部,病斑黑褐色,迅速擴展而圍莖,長3~5 cm或更長,受害植株葉片由下向上萎蔫,極易脫葉至光稈,嚴重時植株死亡。此病在土壤含水量達40%即可發(fā)生,氣溫在27 ℃~30 ℃時病害擴展最快,3~5 d就可造成全田發(fā)病。

防治方法:①做好開溝排水,移栽后及時培土起壟,防止積水。②藥防:發(fā)現(xiàn)病株后可用70%乙膦鋁·錳鋅600~800倍液,60%瑞毒錳鋅500倍液,72.2%撲霉特水劑70~110毫升/畝或65%普德金500~800倍液噴施或灌根,7~10 d一次,至少2次。

(5)辣椒青枯病。

癥狀:發(fā)病初期僅個別枝條的葉片萎蔫,后擴展至整株。地上部葉色較淡,后期葉片變褐枯焦。病莖外表癥狀不明顯,縱剖莖部維管束變?yōu)楹稚瑱M切面保濕后可見乳白色黏液溢出,別于枯萎病。

防治方法:①選育抗病良種。②改良土壤,實行輪作,整地時畝用草木灰或石灰等堿性肥料100~150 kg,使土壤呈微堿性,抑制青枯菌的繁殖和發(fā)展。③在發(fā)病初期可用86.2%氧化亞銅(銅大師、靠山)乳油1000倍液或50%氯溴異尿酸(消菌靈)水溶性粉劑1000~1500倍液、72%農(nóng)用鏈霉素可溶性粉劑3000倍液、25%青枯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灌根,隔10天一次,連續(xù)灌2~3次。

(6)辣椒根腐病。

癥狀:發(fā)病初期白天枝葉萎蔫,傍晚至次晨恢復,反復多日后整株枯死。病株的根莖部及根部皮層呈淡褐色至深褐色腐爛,極易剝離,露出暗色的木質(zhì)部。

防治方法:①因地制宜,適期早播,在2月中旬播種適宜。②浸種用1%次氯酸鈉溶液浸5~10 min,沖洗干凈后播種。③發(fā)病前用35%福·甲(立枯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3%惡霉·甲霜(廣枯靈)水劑800倍液等農(nóng)藥灌根。隔10 d一次,連續(xù)灌2~3次。

(7)辣椒病毒病。

癥狀:辣椒整個生育期均可發(fā)生,初花期后發(fā)生較重。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花葉、皺葉、黃化三種類型。花葉表現(xiàn)為:葉片出現(xiàn)退綠、濃綠、淡綠相間的斑駁;皺葉表現(xiàn)為:葉子皺縮、變小;黃化表現(xiàn)為:新抽嫩葉發(fā)黃,而下部老葉仍是綠色,形成上黃下綠癥狀,并伴有明顯的落葉。

防治方法:發(fā)現(xiàn)病株即時施藥防治,主要用藥有:1.5%植病靈1000倍液,0.1%硫酸鋅,20%卷葉立克600倍液噴霧,7~10 d一次,至少2次。①噴鈍化劑。黃豆粉或皂角粉0.75 kg加水15 kg,噴椒。②發(fā)病初期,噴施高錳酸鉀1000倍液或1%過磷酸鈣浸出液,提高抗性。③噴克病靈藥液800倍液或病毒A等藥劑。④噴0.3%的86制劑,于栽前半月,栽后一月及蕾期各噴一次。

(8)辣椒白粉虱。

又稱小白蛾,大棚、溫室害蟲,較蚜蟲小,群居葉背吸食汁液,使葉褪色變黃、萎蔫、甚至死亡,易誘發(fā)煤污病,年發(fā)生十多代,與蚜蟲習性相似,趨黃色。

防治措施:可采用黃色機油板粘殺。飼養(yǎng)并釋放草蛉。天王星、敵殺死、撲虱靈2000倍液噴霧。



編輯:禹燕

審核專家:陽曲縣蔬菜辦研究員 溫變英

[原創(chuàng)]辣椒病蟲害如何防治

圖文簡介

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根據(jù)有害生物綜合治理的基本原則,采用以農(nóng)藝防治為重點、生物(生態(tài))防治與物理、化學防治相結合的綜合防治措施,嚴格按照本規(guī)定所引用的標準,將病蟲害的危害損失程度及有害物質(zhì)最大殘留量控制在國家允許范圍之內(nèi)。在采收前15 d,不得噴灑任何農(nóng)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