雛雞剛剛孵化出來,對外界的溫度十分敏感,一般育雛室的溫是控制在,1~2周齡32~33℃,以后每周降1~2℃,至自然溫度21℃時脫溫。如舍溫達不到,應人工供溫,一般在進雛前半天就應調節好溫度,保溫可以用紅外線燈泡,煤火爐或火炕等,用煤火爐或木炭爐的,要將煙排出室外,以防止媒氣、煙中毒。舍內相對濕度保持在60%~65%。溫度是否適宜,不但要看溫度計,重要的是觀察雞群的精神狀態和活動規律。溫度適當,雛雞表現活潑好動,食欲旺盛,睡眠安靜,睡姿伸展舒適,雞群疏散,均勻俯臥;溫度過低,表現行動遲緩,頸羽收縮、直立,夜間睡眠不安,常發出“嘰嘰”叫聲,雞群密集,向熱源靠攏。甚至互相擠壓,層層扎堆,時間稍長即可造成大批壓死現象;溫度過高,雛雞張嘴喘氣,遠離熱源分布,精神懶散,食欲不好,大量飲水。選擇早春育雛時,往往在晚上或天氣突然發生變化,造成大批死亡。所以養雞戶在夜間及大風降溫等惡劣氣候下,以及特大災害來臨時,應特別掌握好育雛的溫度,24小時有人值班,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育雛適宜的飼養密度
適當的密度是保證雞群健康,生長發育良好的重要條件,因為密度與室內空氣、濕度、衛生以及惡癖的發生都有直接的關系。密度過大,使室內空氣污濁,氨氣的氣味大,濕度高,衛生環境差,吃食擁擠,搶水搶料,饑飽不均,生長發育不整齊,互相啄斗,以強欺弱,惡癖嚴重。密度過小,房舍利用率不高。
一般地面平養按20~30只/平方米,網上比地面可多養20~30%的雞數,隨著雞齡增大應該逐漸減小密度,但在生產實踐中以階段來劃分,4周未能分辨公母以前為一個階段,用同一種密度,平養25只/平方米,網養30只/平方米左右。4周后可將小公雞逐漸淘汰,降低飼養密度。
編輯:柳曉林
審核專家:山西省養殖技術試驗基地生產部長 左珍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