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病是由豆病毒引起的急性發熱性傳染病,其特征是皮膚和黏膜上發生特殊的丘疹和皰疹(痘疹)。
(1)臨床癥狀
山羊痘潛伏期6~8天,病初鼻孔閉塞、呼吸急促,有的山羊流漿液或黏液性鼻涕;眼瞼腫脹、結膜充血,有漿液性分泌物,體溫升高到41℃~42℃;鼻孔周圍、面部、耳部、背部、胸腹部、四肢無毛區、有兩分至一元錢硬幣大小的塊狀疹,疹塊破潰后,有淡黃色液體流出,時間長了結痂。全過程約4周左右。山羊痘易引起呼吸道、消化道和關節炎癥,嚴重時可引起膿毒敗血癥死亡。
(2)防治
①預防。引進種羊要檢疫,隔離4個星期,無疫后混群飼養。平時注意環境衛生,加強飼養管理。發病山羊立即進行隔離治療和消毒,病死山羊尸體立即深埋,防止病源擴散。疫區內用痘苗預防接種,羊痘雞化弱毒苗,0.5毫升/只尾根部皮下注射,免疫期一年。
②治療。痘瘡可用0.1%高錳酸鉀液洗滌,再涂擦碘甘油或紫藥水。休表病變部,以溫水消毒洗滌,拭干后敷以氧化鋅軟膏或硼酸軟膏,也可用抗生素及磺胺類藥物治療。
編輯:李敏
審核專家:山西省農科院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 毛楊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