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傳染性膿皰俗稱“羊口瘡”,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種傳染病,其特征為口唇等處皮膚和黏膜形成丘疹、膿皰、潰瘍和結成疣狀厚痂。

(1)臨床癥狀

該病在臨床上可分為唇型、蹄型和外陰型,但以唇型感染為主要癥狀。病羊先于口角、上唇或鼻鏡處出現小紅斑,以后逐漸變成丘疹和小結節,繼而水皰、膿皰、膿腫互相糅合,波及整個口唇周圍,形成大面積痂垢。痂垢不斷增厚,整個嘴唇腫大、外翻,呈桑葚狀隆起,嚴重影響采食。病羊表現為流涎、精神不振、被毛粗亂、日見消瘦。

(2)防治

①預防。保護羊只皮膚、黏膜勿受損傷,做好環境的消毒工作。

特異性預防即采用疫苗預防。未發病地區,采用羊口皰弱毒細胞凍干苗,每頭0.2毫升,口唇黏膜注射;發病地區,緊急接種,僅限內側劃痕,也可采用把患羊口唇部痂皮取下、剪碎,研成粉末狀,然后用5%甘油滅菌生理鹽水稀釋成1%濃度,涂于內側、皮膚劃痕或刺種于耳。預防本病,效果也不錯。

②治療。采用綜合防治措施治療,可明顯縮短病程,效果顯著。

首先對感染病羊隔離飼養,圈舍進行徹底消毒。給予病羊柔軟的飼料、飼草,如麩皮粉、青草、軟干草,保證清潔飲水。

痂垢一定要剝凈,然后用淡鹽水或0.1%高錳酸鉀水溶液清洗瘡面,再用2%龍膽紫(紫藥水)或碘甘油(碘酊、甘油:1:1)涂擦瘡面,間隔3~5天再用1次。同時,肌肉注射維生素E0.5~1.5克及維生素B2.0~3.0克,每日2次,連續注射3~4天。



編輯:李敏

審核專家:山西省農科院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 毛楊毅

[原創]山羊傳染性膿皰如何防治

圖文簡介

山羊傳染性膿皰俗稱“羊口瘡”,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種傳染病,其特征為口唇等處皮膚和黏膜形成丘疹、膿皰、潰瘍和結成疣狀厚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