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下載本組圖片
2017年3月1日,空軍駐宛某部的軍醫在指導河南內鄉縣大橋鄉郭河村的學生正確掏耳屎。(張中立/人民圖片)
(聲明:凡帶有“人民圖片”字樣圖片,系版權圖片,受法律保護,使用(含轉載)需付費,歡迎致電購買:010-65368384或021-63519288。)
打噴嚏、擤鼻子及掏耳朵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做的事情,但這些看似不經意、習慣性的小動作卻隱藏著不少健康隱患。下面就來看看我們在做這些動作時都有哪些誤區?
誤區一:打噴嚏時毫無遮攔
據《生命時報》報道,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最近研究發現,患有細菌性或病毒性感冒的病人呼出氣體常常可以攜帶大量的病菌,當他們打噴嚏時,噴出的微小液滴的傳染性比通常情況下高出5~200倍。一個噴嚏竟然會含有30萬個病菌,這些病毒在通風不良的情況下更容易傳染給他人。所以,生病后一定不要對著別人打噴嚏,最好用手絹或干凈的衛生紙掩住口鼻。
誤區二:按壓鼻子兩側擤鼻子
據《揚子晚報》報道,擤鼻子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但是真正能夠正確擤鼻的人不多。有的人拿著衛生紙放在鼻孔周圍,隨后按壓鼻子兩側,用力同時將兩側鼻腔內分泌物擤在衛生紙上,然而這種方法卻是不可取的。這樣擤鼻子可能會讓鼻腔內帶有細菌或者病毒的分泌物,逆向流入鼻腔后部的鼻咽部,如果帶有細菌或者病毒的分泌物通過這里進入到中耳腔,可能導致中耳腔出現炎癥,進而導致急性中耳炎或慢性中耳炎。擤鼻子的正確方法應該是用力按著一側鼻孔外側的皮膚,稍微用力將對側鼻腔內的分泌物擤出。
誤區三:頻繁掏耳朵
據《齊魯晚報》報道,人們常把耳朵分泌物叫耳屎,其實在醫學上耳屎被稱為耵聹,對耳朵有保護作用。耳屎呈酸性,能使外耳道保持酸性環境,與耳道壁上的耳毛共同組成防御外部細菌的一道防線。一般少量的耳屎會在人說話、吃飯、打呵欠時,隨著下頜運動,借助皮膚上汗毛的推動而自動被排出。《生命時報》補充道,頻繁掏耳屎,可能會刺傷耳膜,引起聽力下降甚至中耳炎。因此,建議大家盡量不要頻繁掏耳朵,如果有耳屎分泌旺盛的癥狀,可能是“耵聹栓塞”,可2~3周清理一次。(張磊)
本文由首都醫科大學北京安貞醫院耳鼻喉科副主任醫師、醫學博士袁先道進行科學把關。專家從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臨床工作,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擅長各種耳鼻咽喉相關疾病的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