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炭疽病為害葉片、枝梢、花穗和果實,導致樹體衰弱、枯枝、落葉,果實大部分脫落,少數呈僵果掛在樹上,嚴重時采前落果達20%。該病也是一種貯藏性病害,病果在貯運過程中不僅容易發生腐爛,而且會傳染其他果實,引起發病,增加爛果。
1.發病癥狀
(1)葉片癥狀。在廣東,柑橘炭疽病為害葉片有兩種類型:一是急性型,多從葉緣和葉尖或沿主脈產生淡青色或暗褐色小斑,似開水燙傷,迅速擴展成水漬狀波紋大斑塊,病部組織枝死后多呈“V”形,葉片內卷、直立。二是慢性型,病斑多發生在邊緣或葉尖,近圓形或不規則形,淺灰褐色,邊緣褐色,與健部界線十分明顯,后期或天氣干燥時病斑中部干枯,褪為灰白色,表面密生稍突起,排成同心輪紋狀的小黑粒點。
(2)枝梢癥狀。枝梢癥狀也有兩種:一種是由枝梢頂向下擴展,病部褐色,最后枯死,枯死部位與健全部位分界明顯;另一種是發生在枝梢中部,從葉柄基部腋芽處開始,病斑初為淡褐色橢圓形,后擴大為長梭形,當病斑環枝梢1周時,病梢即干枯。苗木受害,多在離地面6~9厘米或嫁接口開始,形成不規則的深褐色病斑,導致主干枯死和枝條干枯。
(3)花果癥狀。花器發病,變褐腐爛,引起落花。果梗受害初時褪綠呈淡黃色,其后變褐、干枯、呈枯蒂狀,果實隨之脫落。幼果發病,初為暗綠色油漬狀不規則病斑,后擴大至全果,病斑凹陷,變為黑色,成僵果掛在樹上。大果癥狀有干疤型、淚痕型和腐爛型3種。
2.發生條件
柑橘炭疽病為真菌性病害,病原為盤長孢狀刺盤孢菌,屬半知菌亞門,3~12月均可發生。病原茵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在病部組織如病葉、病梢、病枝、病果上越冬。
3.防治措施
(1)農業防治。加強栽培管理,培育強壯樹勢,提高樹體的抗病能力;增施磷鉀肥和有機肥,避免偏施氮肥;及時開深溝排除積水;及時抹芽控梢,適時統一放梢。冬季清園剪除病葉、病枝,清除落葉、病果,并集中燒毀,減少病源。清園后噴施30%氧氯化銅600倍液。
(2)藥劑防治。在春芽萌動和花落2/3時噴80%大生M-45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勢克3000~4000倍液或75%達科寧(百菌清) 500~800倍液。春梢期至7月,噴施0.5%波爾多液、70%代森錳鋅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60%霜炭清600~800倍液等。過冬時噴施加瑞農800~1000倍液1~2次,隔30天1次。
編輯:孫苑琪
審核專家:華中農業大學果樹學教授 郭文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