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很多人在微信朋友圈轉發一篇關于二胎爸爸37歲查出來胃癌的故事。在為這一家人感到痛心的同時,胃癌到底能不能早防早治,也成為了大家比較關注的話題之一。
在這里分享一下我采訪過的兩位胃癌患者的經歷。比較巧合的是,兩位都是五、六十歲的男性。
點擊下載本組圖片
2017年4月15日,安徽巢湖,正在進行的“大胃王”挑戰賽。
(馬豐成/人民圖片)
(聲明:凡帶有“人民圖片”字樣圖片,系版權圖片,受法律保護,使用(含轉載)需付費,歡迎致電購買:010-65368384或021-63519288。)
第一位患者有近二十年的胃病歷史,其出現的癥狀有胃脹、疼痛、吐酸水等。患者十四年前做過一次胃鏡,被診斷為慢性胃炎、胃潰瘍,他覺得這是很常見的問題,吃藥有好轉就不在意了。又因為職業的原因,患者吃飯不規律,常常饑一頓飽一頓,這么多年胃病一直是反反復復、好好壞壞。直到去年,孩子看父親總是身體不舒服,就偷偷給報了胃鏡檢查,一查取了活檢,竟然發現是賁門癌中期。醫生說這個病變已經悄悄長了很多年,發現后就讓患者做了化療,效果還不錯,局部病變縮小了。再后來患者還做了根治手術,到今年復查時已經恢復得很好了。
這位患者看起來很瘦,經歷了這場大病,還在慢慢康復當中。像他這樣的人很多,因為慢性胃炎是很多人都有的毛病,都不當回事。我自己也是,幾年前因為胃脹、胃疼去查過胃鏡,被確診為慢性胃炎,之后難受時就吃藥,不難受時就不在意了。北京大學腫瘤醫院的醫生張霽說,從胃粘膜開始被破壞造成淺表性胃炎,發展到慢性胃炎,由非萎縮胃炎到萎縮性胃炎,再加重時會變成腸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逐漸發展就到了癌前病變,這個過程的變化需要很多年,所以做胃鏡檢查是必要的,可以及時發現、及時阻斷胃癌的進程。
第二位患者一直覺得自己的胃沒問題,沒出現過任何不舒服的癥狀,只是在今年體檢的時候發現了腸息肉,順便做了個胃鏡,發現了早期的胃癌。可以說這位患者非常幸運,他偶然發現了自己患有胃癌,所以早治療、早康復了。像這樣沒有癥狀的胃癌也是很多見的,其中更多的情況是因為沒癥狀,胃癌拖到晚期才被知曉,這樣治療的難度就非常大。
兩位胃癌患者有截然不同的感受,一位是常年胃脹、胃疼,另一位并沒有明顯感覺。這就是提示我們,有癥狀和癌癥并不能對應起來,即使胃很疼不一定就是癌癥,而患癌癥卻有可能什么感覺都沒有。所以做胃鏡是早期用于發現胃部疾病最靠譜的方法。
怎么保護胃呢?吃東西時別吃太燙的食物,尤其是在火鍋里剛涮出來的食物,應該等溫度稍微低一點的時候再吃比較好。張霽說,很多人小時候吃冰棍覺得胃什么事都沒有,為什么年齡大了就不敢吃了呢?這是因為當人們年齡大了,可能會存在一些慢性的基礎疾病,這些疾病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身體健康,同時也說明胃不好了,抵抗力不夠強大。
那么胃癌究竟該怎么防呢?一句話,就是做胃鏡。清清楚楚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堅持治療,不要讓胃處于長期慢性炎癥的狀態。
作者:北京醫學會科普分會委員、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健康科普分會委員、中國傳媒大學博士研究生王孜
本文由中國科普作家協會醫學科普專委會主任委員王韜進行科學性把關。
“達醫曉護”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