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膜以其增溫、保墑等特性在農業生產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種種植方式可有效增加作物生長的有效積溫,增強作物抗旱性,但在常規鋪膜種植中,常因打孔種植覆土板結而造成無法正常出苗,而必須人工放苗。省農科院玉米研究所研究員張中東連續幾年潛心研究,總結出了玉米膜側機械化播種技術。實踐證實,該項技術可有效破解了地膜覆蓋栽培中出現的一系列瓶頸問題,受到了廣大農民用戶極大歡迎和好評。近日,記者就該項技術向張老師進行了詳細的了解。

記者(以下簡稱記):張老師您好,據我們了解,由您研發的玉米膜側播種技術今年在我省示范種植區引起很大反響,受到農民朋友的極大歡迎。請問您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開始就這項技術進行研究的?

張中東(以下簡稱張):我們知道,地膜以其增溫、保墑等特性在玉米生產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當前我國玉米地膜栽培主要集中在冷涼地區和西北干旱區,地膜玉米多以開溝鋪膜、膜上打孔種植為主。這種種植方式增加了玉米生長有效積溫、增強了玉米抗旱性,但對于較高積溫(有效積溫能夠滿足玉米生長需要)雨養旱作區則只需解決抗旱問題,而無需增溫,這些區域采用常規地膜栽培模式雖利于保水保墑,但容易引起玉米早衰而適得其反。其二,在常規玉米鋪膜種植中,常因打孔種植覆土板結而造成無法正常出苗,造成的弱苗、死苗情況非常嚴重,且出苗整齊度差,造成產量低而不穩。其三,常規鋪膜種植作業機械受其結構限制,作業速度慢,作業效率低,使得播種成本加大,也是雨養旱作區地膜種植得不到進一步推廣的原因。多年來,我一直深入一線指導生產,針對地膜覆蓋栽培中存在一系列問題,我不斷試驗研究,經過幾年的努力,終于完善并形成了“玉米膜側播種藝機一體化技術”。

記:該項技術可解決生產中的哪些問題?

張:玉米膜側播種藝機一體化技術通過以地膜平鋪、膜側播種為關鍵技術的高產高效栽培技術及配套播種機的應用,可有效解決鋪膜種植中作業效率低、出苗整齊度差、人工放苗投工大、玉米易早衰、白色污染嚴重等一系列生產中的瓶頸問題,實現了降雨的有效利用及地膜的減量使用和易于回收,顯著提高了玉米產量和生產效益,為地膜在雨養旱作區的進一步推廣和大面積應用提供了藝機一體輕簡化解決方案,對于提高該區域玉米增產增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記:該項技術的研發是否得到了國家支持?是否得到了相關專業機構認證?

該項一體化技術在農業部公益性行業專項“主要農作物抗御季節性干旱技術研究與示范”的支持下,從2012年開始,進行了多年的玉米鋪膜種植方式試驗,試驗結果驗證了地膜平鋪膜側播種的可行性,集成了以該模式為主要內容的“玉米膜側播種綜合栽培技術”,制訂了地方標準一項(DB1409-2014),同時致力于配套栽培機械的研制工作,經過四年四代產品的改進和升級,成功克服了地膜不開溝拱形鋪設和膜側精量播種的技術難點、逐個解決了根茬堵塞、膜面皺折、膜上覆土不勻等問題,研制出我國第一臺玉米膜側精播機,取得國家發明專利一項(ZL201410013009.6),實用新型專利兩項(ZL201420295134.6,ZL201420021541.8),獲得忻州市科學技術獎一項。

記:該項技術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哪幾個方面?

該項技術巧妙地利用膜側播方式種規避了在抗旱鋪膜栽培中玉米的早衰問題,使得積溫較高區域可以通過地膜的保水作用來抗御干旱。有效解決了推廣區域春旱墑情不足而無法按時播種的問題,緩解了伏旱、秋旱對玉米產量的影響,達到減災穩產的效果。

技術通過采用地膜不開溝鋪設,埋入土中的地膜很少,加之膜側播種,地膜沒有被根茬固定,使得地膜在收獲后仍能保持不破損,且容易剝離土壤,便于回收;采用拱形小壟鋪膜方式,使膜上雨水順小壟匯聚到膜側苗帶,有利于降雨的集納;采用膜側播種,解決了高溫早衰問題,且播種后無需人工破膜放苗,節省了膜上播種時因打孔位置偏差或膜上覆土板結無法出苗必須人工放苗而投入的大量勞動力成本。

記:應用該項技術后增產增效情況如何?

該項一體化技術經過多年多點的試驗和示范,均受到農民和農技推廣部門的一致好評。雨養旱地示范區對比農民常規種植出苗率提高了15%,出苗整齊度、肥料利用效率均大幅提高,表現出較強的抗旱效果,玉米長勢明顯優于對照,平均畝增產15.3%;鮮食玉米生產中,成品穗率較常規種植增加18.2%;常規鋪膜種植區采用本項技術后,僅鋪膜播種成本每畝就減少40元,還省去了摳苗放苗的投工,生產效益顯著提升。從機械使用反饋的信息來看,機器運行平穩,故障率低,鋪膜、覆土平整,播種深淺一致,作業速度為傳統鋪膜播種機械的2倍以上。示范推廣區農民對該項技術和配套農機興趣極高,認為該技術操作簡單,效果明顯,愿意盡快應用到生產中。

記:請您就該項技術的操作要點給農民朋友做個詳細的說明吧。

張:好的。那我就從玉米的整個栽培過程及該技術要點給大家詳細介紹一下。

一、播前準備

1.選擇地塊

種植地區:年降雨量≥400mm、春旱發生頻率較高地區。地塊應相對平坦、通風、光照條件好,土層深厚,適合玉米生長,玉米播種機及收獲機可進地作業,有無灌溉條件均可。地表秸稈等障礙物不能影響地膜鋪設。

2.精細整地

前茬作物收獲后應及時將秸稈拿走或粉碎(≦10cm)并滅茬,在土壤冰凍前進行深耕或者深松,深耕深度20cm左右,深松深度25~30cm。深耕或深松后要及時旋耕,避免跑墑和大坷垃形成。播種前要對土壤進行一次淺旋,旋耕深度不超過10cm。

3.施足底肥

底肥應有機肥與復合肥相結合,有機肥主要以發酵腐熟的秸稈漚肥、堆肥、廄肥和糞肥為主,每公頃施有機肥30m3左右,施總含量≥45%的復合肥600kg左右(中等產量施肥量,高產與低產田適當增減)。為避免后期脫肥,減少追肥投工,建議使用具有緩釋功能肥料。施肥作業可與深耕、深松結合,也可與播種作業結合,盡量避免地表撒施。

4.優選良種

選用在國家或山西有關部門審(認)定允許在本地區種植的玉米品種。選擇在當地種植至少兩年以上且表現好的品種。

5.地下害蟲防治

藥劑拌種和種衣劑處理:未包衣種子采用播種前藥劑拌種是防治地下害蟲的有效措施,一般用50%辛硫磷乳油拌種,用藥量為種子重量的0.2%~0.3%,拌種前藥劑加水量為種子重量的5%~7%;或用48%毒死蜱乳油10毫升加水1公斤拌種10公斤,堆悶3~5小時后晾干播種。包衣種子要在購買時選擇種衣劑中含有氟蟲腈、克百威或毒死蜱等有效成分的種子。

土壤處理:春季淺旋前,每公頃撒施用45-75公斤3%甲拌磷顆粒劑,隨旋耕施入土中。

種子處理:播種前要精選種子,剔除破碎、太大或太小籽粒,保證籽粒大小均勻。

二、播種技術

1.播種條件

當土壤表層(5~10cm)日平均地溫穩定在10℃以上,濕度達到田間持水量的60%~70%時即可播種(一般手抓成形,落地散開)。時間大約在4月20日左右(農歷谷雨前后)。

2.播種方式

播種采用繁峙縣裕農機械制造有限公司生產的2MBFC-1/2型膜側精量聯合播種機進行播種,鋪膜、施肥、播種、鎮壓一次完成。地膜寬度55~60cm,地膜與地膜間距(露地)60cm,鋪膜采用不開溝鋪膜,先用沙漏形的鎮壓輥將土壤壓成微拱形,然后將地膜鋪于其上,再在地膜兩邊覆土。玉米播于離地膜邊緣3~5cm的露地上,播種深度根據干土層厚度確定(探墑播種),種子覆土厚度5cm左右。肥料施于離苗帶10cm左右露地部分土壤中,深度位于種子下方5~10cm,播種株距根據種植密度調節。作業速度≦5公里/小時。

三、田間管理

1.除草

苗期除草:玉米播種后要在玉米出苗前及時在裸露地表噴施播后苗前除草劑,噴施時應注意將地表噴濕且不能漏噴。

苗后除草:苗后雜草可噴施煙嘧磺隆+2,4-D或煙嘧磺隆+莠去津混合液進行防除。

使用時應注意:苗后除草劑使用不宜太早,要掌握在大部分草已出土時。玉米封壟前是雜草旺盛生長期,也是防除關鍵時期。穗期噴施以殺草為主,因此要對雜草進行莖葉噴霧,無須地表封閉。為防止除草劑對玉米造成藥害,應盡量避免將藥液噴到玉米芯葉里。

2.澆水

澆水應結合自然降水進行。玉米從撥節期開始需水量逐漸增加,如出現干旱,有灌溉條件的應及時澆水,每公頃澆水量以750m3左右為宜。

3.分蘗處理

分蘗應保留,無需去除。

4.病蟲害防治

玉米大斑病防治:用25%丙環唑乳油,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約12展葉)進行莖葉噴施。

玉米螟防治:在大喇叭口期玉米芯葉初見排孔、幼齡幼蟲群集心葉而未蛀入莖稈之前,采用1.5%的鋅硫磷顆粒劑,或呋喃丹顆粒劑,直接丟放于喇叭口內。

紅蜘蛛防治:干旱炎熱的氣候條件往往會導致其大發生。因此,一定要在高溫干旱季節來臨之前及時防治。使用10%苯丁噠螨靈乳油(如國光紅殺)1000倍液或10%苯丁噠螨靈乳油(如國光紅殺)1000倍液+5.7%甲維鹽乳油(如國光樂克)3000倍液混合后噴霧防治,建議連用2次,間隔7~10天。

四、收獲

1.收獲時期

在玉米乳線消失,黑層形成時即可進行收獲。

2.收獲方法

采用玉米收獲機進行摘穗或脫粒收獲。

五、地膜回收

玉米收獲后,要用機械或人工將地膜回收并集中處理。



編輯:柳曉林

審核專家:山西省農科院玉米研究所研究員 張中東

[原創]玉米膜側播種優勢突出 專家解讀技術操作要領

圖文簡介

地膜以其增溫、保墑等特性在農業生產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種種植方式可有效增加作物生長的有效積溫,增強作物抗旱性,但在常規鋪膜種植中,常因打孔種植覆土板結而造成無法正常出苗,而必須人工放苗。省農科院玉米研究所研究員張中東連續幾年潛心研究,總結出了玉米膜側機械化播種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