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條件下,親鱉繁殖周期長,產卵量少.孵化成話率不高,因此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來提高親鱉的繁殖率,獲得質優量多的稚鱉,對于提高養鱉效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選好親鱉

稚鱉的成話率與親鱉的健康狀況關系很大,因此要想獲得優質的稚鱉苗種,精選親鱉無疑是很關鍵的因素。理想親鱉的要求是6~8齡左右、體重2~3千克的成鱉,并且要求體質健壯、無病無傷、行動敏捷、仰身能立即伸出頭頸撐起前體翻身逃跑的個體。個體小的親鱉,特別是0.5千克以下的親鱉雖能產卵,但卵的數量少,尤其是卵的受精率低且畸型卵的比例大。

2.合理的放養密度和雌雄比例

由于鱉有相互殘食和打架的習性,尤其在爭奪食物、配偶時更加突出。因此,親鱉的放養需要一個合理的密度,一般每畝水面放養量為250~300只,總重量不超過500千克。由于中華鱉一次受精后精子的存活時間較長,因此親鱉放養時可以適當減少雄鱉的放養比例,從而提高親鱉池單位面積的產卵量。一般親鱉池中雌雄比例保持在4: 1~5: 1為宜,雄鱉不宜過多,否則將出現雄鱉為爭奪配偶而互相撕咬導致傷病,且與雌鱉爭搶餌料、干擾雌鱉的正常交配活動,雄鱉過多還會使養殖成本上升;但如果雄鱉過少,則會導致卵的受精率降低。

3.適當延長產卵期

溫度和光照時間是影響中華鱉產卵期的重要因素,在生產實踐中可采用塑料采光保溫大棚和日光燈照射,來適當增加溫度和日照時間,使親鱉的產卵期擴展至5~10月份。

4.保持良好的產印環境與及時收卵

雌鱉產卵對周邊環境條件的要求較高,產卵場所應選在清潔僻靜的區域。親鱉產卵往往是在夜間,此時應絕對保持安靜,也不應有燈光或手電筒的照射,以免親鱉受到驚嚇。親鱉的繁殖季節為5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產卵高峰為6月中旬至8月上旬,在這段時期,可每周預先在產卵場地噴灑2次清水,使沙土保持濕潤,誘使雌鱉前去產卵。

親鱉產卵8~12小時后方可收集,時間一般在產卵后的當天下午,取卵時應小心輕放,避免破損撞傷,如果看到卵的一端有一白色亮斑,說明是受精卵,否則為未受精卵。卵收集后及時清理產卵場,盡量恢復原樣,以利于親鱉第二次產卵或其他親鱉產卵。鱉卵收集過早會因胚胎尚未定位而難以辨別是否為受精卵,而收集過遲則易受產卵場不穩定環境條件的影響,而且還會受到其他親鱉產卵活動的影響。

5.控制好適宜的孵化溫度和濕度

雖然較高的溫度可以縮短鱉卵的孵化時間,但是溫度也不能太高,若孵化溫度過高(37℃以上),胚胎在幾小時內便會死亡,適宜溫度為30~33℃。

濕度包括空氣的相對濕度和孵化介質的含水量,空氣的相對濕度主要是為了保持孵化介質含水量的穩定,應保持在75%~85%之間,孵化介質含水量過大或過小均不利于鱉卵的孵化,含水量應保持在8%~12%之間。

6.精心投喂親鱉

飼料的優劣直接關系到產卵數量、產卵批次及卵的質量,因此對親鱉的投喂和日常管理也是提高繁殖率的關鍵措施。親鱉飼料中蛋白質含量應在40%~50%,且應以動物性蛋白質為主,動物性蛋白質最好占80%以上,服肪含量在1%以下。另外,還應多投喂一些鮮活佴料,如魚蝦、螺蚌,蠅蛆、蚯蚓、蠶蛹、泥鰍、畜禽下腳料等,并嚴格按照“四定“原則進行投喂,投喂量以親鱉能在1小時內吃完為宜。要特別注意產后親鱉的培育,要加強營養,盡快恢復體質,促進性腺再次發育。


編輯:仝美玲

[原創]如何提高親鱉繁殖率的措施

圖文簡介

在自然條件下,親鱉繁殖周期長,產卵量少.孵化成話率不高,因此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來提高親鱉的繁殖率,獲得質優量多的稚鱉,對于提高養鱉效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