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溫培育稚幼鱉,當水溫降至10~12℃以下時,便潛入底泥沙中不食不動進入冬眠期。冬眠期間稚幼鱉不但會減輕體重,而且死亡率很高,成活率一般只有20%~30%。為提高成活率,可采用塑料采光保溫大棚或全封閉加溫培育稚幼鱉,然后用室外池塘養殖成鱉。

塑料采光保溫大棚養殖不采用任何人工加溫設施,而是通過覆蓋塑料薄膜,使大棚內的池水與外界空氣隔開,通過合理的采光和積溫,減少大棚內熱量的散發和棚外冷空氣的侵入,有助于延長稚、幼鱉的生長期,同時減輕稚、幼鱉越冬期的凍害。據測定,塑料大棚內的水溫可比棚外高5℃~8℃。在天氣晴朗的情況下,室外氣溫為16℃時,棚內氣溫可升至35℃~38℃,水溫可升至28℃左右,到夜間室外氣溫降至7℃時,棚內氣溫仍在23℃,水溫仍維持在25℃左右。在南方地區,秋末延長和初春提早使稚鱉、幼鱉進入適溫生長期,每年可以延長生長期2~3個月,成活率提高到50%以上。

1.大棚結構

塑料采光保溫大棚可依照地形,因地制宜建成單坡式或全弧式,以全弧式為好。一般全弧形、中間無柱支撐的大棚寬度為8~15 米,中間有柱支撐的棚寬可達到20米以上,棚高為2.5~3.0米;單坡式的上大棚寬度為6~8米。棚架用鍍鋅管焊接成圓拱形衍架,在四周的池埂上安裝縱向鋼筋連接固定。棚面用0.12-0.14毫米厚的聚乙烯塑料薄膜覆蓋,冬天時采用雙層塑料薄膜覆蓋,內外層間距10~15厘米。大棚下檐四周(留門出除外)塑料薄膜用土嚴密覆蓋以利保溫。棚頂需設置一層網眼為15毫米左右的加強網,來防護塑料薄膜。

為了保證大棚在整個使用過程中的安全,同時又符合經濟實用的要求,設計時要對每一個構件的受力情況進行分析。確定其形狀和規格,主要考慮三個因素,即固定載荷(大棚結構的自身重量)、積雪載荷和風壓,特別要注意的是棚頂不能積有雨水,設計和建造時必須達到落至棚頂的雨水能沿薄膜順利流至地面排水溝內。

中午棚內溫度達到35℃以上時應將薄膜揭開一角,使溫度下降,下午或傍晚蓋好薄膜,保持棚內溫度。當外界氣溫下降到5℃以下時,晚上應在塑料薄膜上加鋪一層厚草簾子,進行保溫;白天太陽亮度較大時,可將草簾收起,增加棚內光照,提高棚內溫度。

2.養鱉池

塑料大棚內養鱉池一般設計成并列2排。單個養鱉池規格以長6~8米,寬4~6米,深1~1.2米,面積20~25平方米為宜。養鱉池采用磚砌池墻水泥抹面、土質池底,池壁頂端用磚塊徹成“┌”形防逃檐,四周池埂高出地面15~25厘米。排水口應設在養鱉池的邊角,位于池底最低處,以便排放污水,同時排水口處還需增設鐵絲網防逃。排水控制可用PP管插拔方式來進行,池底與排水溝的落差不得低于30厘米。進水管道設在靠近中間走道的池墻內壁上,并在每個池的角上裝個注水閥門。養鱉池內還需設置食臺和曬背臺,面積占養殖池面積的10%,材料可用石棉瓦。


編輯:仝美玲


[原創]養鱉塑料采光保溫大棚計與建造

圖文簡介

常溫培育稚幼鱉,當水溫降至10~12℃以下時,便潛入底泥沙中不食不動進入冬眠期。冬眠期間稚幼鱉不但會減輕體重,而且死亡率很高,成活率一般只有20%~30%。為提高成活率,可采用塑料采光保溫大棚或全封閉加溫培育稚幼鱉,然后用室外池塘養殖成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