癥狀

華南地區普遍發生,該病主要為害葉、果實和莖部。幼苗期發病,先從葉開始向莖擴展,在莖接葉柄處呈黑褐色腐爛,植株折倒或枯死。成株發病,初期多從外葉尖端或邊緣出現不規則的暗綠色水漬狀病班,擴大后變褐色。潮濕時,病斑邊緣和健葉交界處有白霉。果實發病,病斑不規則呈云狀,邊緣模糊。潮濕時,表面有少量白霉。莖上發病,莖部形成長短不一的褐色條斑,稍凹陷。潮濕時,病斑邊緣白霉明顯,重病株腐爛,折倒。

發病條件

病菌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種子帶菌是遠距離傳播源。初侵染時,地勢低、積水、偏施氮肥、苗徒長、植株過密、濕度大的田塊易發此病。一般植株多從下部葉片發病,產生孢子囊,通過雨水、氣流傳播再侵染。一般氣溫18℃~22℃、相對濕度90%~95%的條件下,病害流傳快。早晚霧大、露重,或連日細雨、濕度高,發病嚴重。

防治方法

①選用良種,用55℃的溫水浸種30分鐘消毒,培育無病壯苗。定植大田前噴藥,帶藥下地。

②注意輪作,做好田園清潔。選擇地勢高、排水方便的田塊種植,深溝高畦整地。

③加強田間管理。合理密植,及時整枝,打去下部老葉,加強通風降濕。

④藥劑防治。初發病時,可用80%大生可濕性粉劑600倍液、70%賽深可濕性粉劑600倍液、25%甲霜靈(瑞毒霉)800倍液、露克星800倍液、克露800倍液、安克800倍液、40%乙磷鋁200倍液、72.2%普力克600倍液、77%可殺得500倍液或1:1:200波爾多液等進行防治。每隔5~7天噴1次,交替使用3~5次。



編輯:石慧芳

[原創]番茄晚疫病怎樣防治

圖文簡介

華南地區普遍發生,該病主要為害葉、果實和莖部。幼苗期發病,先從葉開始向莖擴展,在莖接葉柄處呈黑褐色腐爛,植株折倒或枯死。成株發病,初期多從外葉尖端或邊緣出現不規則的暗綠色水漬狀病班,擴大后變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