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鱉的抗病力和抗逆性較強,在天然水域中較少發病,但在高密度養殖時,如果管理不善,常會導致病害的發生,甚至造成大量死亡,給養殖生產帶來嚴重損失。導致中華鱉發生疾病的原因很多,主要有生物因素、水的理化因素和人為因素等三個方面。

1.生物因素

造成鱉在養殖過程中發病的生物因素主要是病原體和敵害生物。當鱉長期處在不良的環境條件中時,機體的抵抗力下降,在病原體大量繁殖時,就會誘使鱉暴發疾病。水體中的病原體有細菌、病毒、真菌、寄生蟲及一些有害藻類等,敵害生物主要有鼠、蛇、水鳥等,它們會直接吞食稚幼鱉,或傷害成鱉,造成病原體的繼發性感染。

2.水的理化因素

水是鱉最基本的生活環境,水的理化因子如水溫、溶氧量、pH值、氨氮、硫化氫、亞硝酸鹽及重金屬等都會對鱉的活動和生長產生一定的影響,當這些因子變化速度過快或變化幅度過大時,鱉應激反應強烈;當超過機體允許的限度時,鱉因無法適應而引發疾病,甚至死亡。

(1)水溫

鱉是變溫動物,體溫隨外界水溫的變化而變化,且變化是漸進式的,不能急劇升降。當水溫變化迅速或幅度過大時,機體不易適應而引起代謝紊亂,發生病理變化,產生疾病。鱉在不同的發育階段,對水溫的適應能力有所不同,稚鱉在換水、轉池、運輸等操作過程中,要求環境水溫變化相差不超過2℃,幼鱉不超過3℃,成鱉不超過4℃,否則就會引起強烈的應激反應,發生疾病甚至死亡。

在稚、幼鱉越冬期間,很容易遭受凍害而造成大批死亡;在炎熱的盛夏季節,若沒有采取必要的降溫防暑措施,池水溫度過高,鱉的食欲減退,體質消瘦,抗病能力降低。

水溫也會影響病原體的繁殖。水中各種病原體都有其繁殖生長的最適溫度范圍,很多致病菌和病毒在水溫25~32℃時,毒力顯著增高,常常導致許多傳染性鱉病的發生和流行;水溫降到20℃以下時,則毒力減弱,病情減輕。

(2)溶解氧

盡管鱉是肺呼吸動物,但具有口咽腔和副膀胱壁等輔助呼吸器官,在遇到環境突變或冬眠時,可利用這些輔助呼吸器官來吸收水中的溶解氧,因此溶解氧也會影響鱉的生活和生長。

溶解氧還是衡量水質好壞的一個重要指標,當水中溶解氧偏低時,水體中的殘餌和排泄物等有機質發酵分解,產生有害物質,致使整體抗病力下降,容易發生病害。養鱉水體的溶解氧一般要求在3毫克/升以上,最低不能低于1毫克/升。

(3)pH值

pH值是指水體的酸堿性。在酸性水環境中,鱉活動減弱,攝食量下降,抗病力降低,而強堿性水環境對鱉的皮膚黏膜有損害,因此養鱉水體應保持弱堿性環境,一般要求pH值在7.0~8.5之間。當水體呈弱堿性時,還可以抑制水體中病原菌的繁殖和孳生。

水體pH值還會影響水體中有毒或有害物質的存在,如:分子氨和離子銨的比例與水體pH值有密切關系,分子氨對鱉有毒,而離子銨是營養鹽,無毒性,但當水體pH值偏高時,分子氨比例增大,對鱉毒性增強;當pH值偏低時,離子銨的比例增大,對鱉的毒性降低。硫化氫對鱉也有很強的毒性,在堿性水體中可離解為無毒的HS-,而在酸性水體中,硫化氫的比例增大,毒性增強。

(4)有毒有害物質

水體中有毒有害物質會影響到鱉的生長和生存,當其含量超過一定指標時,會引起鱉生長不良或導致疾病的發生,甚至會引起死亡。在養殖水體中,由于鱉放養密度大,投餌量多,餌料殘渣及糞便等有機質大量沉積在池底,在缺氧的情況下出現無氧酵解,產生大量的中間產物如硫化氫、氨氮、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對鱉產生危害。如:當水體中氨氮的濃度超過70毫克/升時,鱉的攝食量大大減少,免疫力下降,易造成氨中毒,一般養殖水體中氨氮的濃度應控制在30毫克/升以下。

另外,一些外來水體也會產生污染,比如有些來自礦山、工廠、農田等的排水,可能含有汞、鉛、鎘、鋅、鎳等重金屬,或氰化物、硫化物、酚類、多氯聯苯等其他有毒物質,這些有毒物質均能使鱉產生慢性或急性中毒,嚴重時引起大批死亡。

3.人為因素

在養殖生產過程中,若管理不善,或操作不當,均有害于鱉的健康,導致疾病的發生和流行,甚至引起死亡。

(1)放養密度過高或規格不整齊

放養密度過高時,鱉會爭奪食物,相互撕咬,出現傷、殘、弱鱉而感染疾病;同一養殖池中放養的規格大小不一時,會造成弱肉強食,傷殘的中華鱉更容易感染和傳染疾病。

(2)飼養管理不當

餌料是鱉生活、生長所必須的營養物質的來源,不論是人工飼料,還是天然餌料都應保證一定的供給數量,否則別正常的生理機能活動就不能維持,生長停滯,導致萎癟病;如果投喂不清潔或變質的餌料,容易引起腸炎、肝壞死等疾病;投喂帶有寄生蟲卵的餌料,使鱉易患寄生蟲病;投喂營養價值不高的餌料,使鱉因營養不全而產生營養缺乏癥,機體瘦弱,抗病力低。

當大量投喂含蛋白質過高的飼料時,殘餌和排泄物大量存積在鱉池內,易導致養殖水質惡化敗壞,不僅影響鱉的正常生長,使其抗病力下降,而且為有害細菌、病毒等病原體的大量孳生創造了條件,導致傳染性疾病的發生。

(3)機械損傷

鱉是爬行動物,在養殖的過程中會到處亂爬,若養殖池、曬背臺和食臺的表面粗糙,容易造成鱉的四肢、腹甲等表皮擦傷,水體中的細菌、病毒、霍菌或寄生蟲等病原體乘虛而入,引發疾病。

在分池、運輸過程中,若操作不當或使用工具不合適,也會給鱉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傷殘病鱉放入鱉池后容易感染疾病,并傳染給健康鱉,因此應先對傷殘病鱉進行暫養治療,痊愈后再放入池中飼養。



編輯:王大偉

[原創]中華鱉鱉病發生的原因

圖文簡介

中華鱉的抗病力和抗逆性較強,在天然水域中較少發病,但在高密度養殖時,如果管理不善,常會導致病害的發生,甚至造成大量死亡,給養殖生產帶來嚴重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