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選擇優質鱉苗
鱉苗質量好,對病原體的抵抗力強。鱉苗要求外形完整,個體肥壯,體表光潔、無明顯傷殘,活動敏捷,仰放于地面能迅速翻身逃跑。
為了提高鱉的抗病力培育出抗病力強的鱉苗,在中華鱉苗種繁育時應注意:①選擇的親鱉應該體格健壯,外形完整,體色正常,皮膚光滑,裙邊肥厚,背甲后緣沒有皺紋,抗病力強;若發現傷、病、殘畸形的鱉應予清除,不能用作親鱉;②避免近親交配,提高鱉的遺傳品質;③盡量不用高齡鱉進行繁殖;④采用人工雜交、良種選育等方法來篩選和培育抗病力強的品種。
2.加強飼養管理
飼養管理的宗旨就是要創造出一個適合鱉生長的良好環境和營養條件,飼養管理的好壞與鱉抗病力的強弱有密切的關系。與增強鱉抗病力直接相關的飼養管理技術主要有:
(1)盡量就地培育鱉種
就地培育鱉種既可以保證鱉種的數量和質量,也可以避免從外地購種時將病原體帶入,引起鱉病的發生。
(2)合理放養
一是放養密度要合理。放養密度合理,不僅不會降低養殖效率,而且還會緩和個體之間爭空間、爭氧氣、爭飼料的矛盾,減緩水體污染的速度,增強鱉的體質。二是按照不問規格分級分池養殖,避免弱肉強食現象的出現。三是在稚、幼鱉養殖階段,養殖一段時間后,要及時調整養殖密度,按大小重新分級養殖。四是在成鱉養殖過程中,將雌鱉和雄鱉分池飼養。
(3)“四定”投飼
“四定”的內容是定時、定位、定質、定量。
①定時:投喂次數過少,飼料利用率低,一次吃不完,殘餌易腐敗;投喂次數過多,工作人員頻繁出入鱉池,干擾鱉的正常活動。一般根據水溫情況確定每天的投喂次數。
②定位:養鱉池的四周設置固定食臺,飼料要投喂在食臺上,這樣有利于檢查鱉的攝食情況,及時清除殘餌,避免飼料浪費和水質污染。
③定質:投喂新鮮、無腐敗變質、營養全面和適口的飼料。
④定量:投喂量一般以投喂后1小時內吃完為適量。
“四定”投喂并非一成不變,而是要根據季節、氣候、水質及鱉的生長、健康狀況作適當的調整。
(4)加強水質管理
養鱉池面積較小,水位淺,特別是稚、幼鱉池,水質不易穩定,如不加強管理,水質容易惡化,使鱉的食欲減退,生長受到抑制,甚至會誘發疾病,出現死亡。水質管理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①水色正常。養鱉池良好的水色應為油綠色或深綠色,浮游生物以綠藻門、甲藻門、藍藻門、裸藻門及硅藻門的浮游植物為主。如果水色變為暗褐色、黑色、灰藍色或灰白色,且表面形成一層厚厚的浮膜,表示水質已嚴重惡化,需要及時換水。
②透明度適中。理想的水體透明度為25~30厘米,透明度過大,池水清澈見底,不僅會引起鱉棲息不安,相互爭斗,而且還為病原真菌的孳生與繁衍創造了有利的條件;透明度過小會影響鱉的視線,給攝食、交配和逃離敵害帶來了不便。透明度過高或過低都是水質不穩定或惡化的標志。
③水質指標符合養鱉的要求。水質指標主要包括溶氧量(3毫克/升以上)、pH值(7.0~8.5)以及氨氮、亞硝酸鹽和各種有害氣體(如硫化氫、沼氣)的濃度等。
④盡量保持適宜生長的水溫。鱉生長適溫范圍是25~35℃,而最適水溫應為30℃。在加溫養鱉時,保持適宜水溫對生長十分重要,這是因為鱉習慣了恒溫環境,對于溫度的波動比較敏感。常溫養殖,也應注意調節水溫,早春、晚秋氣溫不穩定時,要適當加深水位,防止水溫頻繁或急劇的變化;初夏當水溫達25℃左右時,應適當降低水位,使水溫盡快升到適溫范圍;當盛夏水溫達到35℃左右時,又要加深水位以適當降溫。
⑤保持適宜水位。如果池水過深,鱉呼吸時上下運動消耗體力過大,過淺則會使水質不穩定。在正常情況下,應保持水位相對穩定.避免水位忽高忽低。除了因氣溫因素對水位作適當調整外,一般稚鱉池水位為30~50厘米,幼鱉池50~80厘米,成鱉池1~1.5米。
⑥經常換水。養鱉池水質容易惡化,經常換水是水質管理的重要措施,一般情況下每周換水1~2次,每次換水量為1/4~1/3。換水次數不宜過多,每次換水量不宜過大,否則會引起水質過清或使鱉產生較強的應激反應,
(5)加強日常管理
及時清除殘餌和食臺消毒,保持池塘環境衛生;經常巡塘,了解鱉的活動情況和攝食情況,對獨自爬上岸邊、行動遲緩、攝食突然減少或拒食、或有其他異常行為表現的中華鱉,應及時隔離飼養或剔除,并采取有效消毒措施,控制病情的發展和蔓延。
(6)加強冬眠前的培育
冬眠期間,鱉的體重要減輕10%~15%。如果冬眠前體質差,冬眠期間或冬眠后會導致雌鱉和稚鱉的大量死亡。因此加強越冬前的培育是幫助親鱉產后恢復、增強稚鱉體質的有效措施。冬眠前,投喂的配合飼料應適當增加脂類的含量,還應補充2%~3%的復合維生素與礦物質等。
3.進行人工免疫
利用疫苗進行人工免疫,可以有效預防鱉傳染性疾病的發生,還能保護環境和提高鱉的品質。下面介紹一種常見中華鱉組織漿滅活疫苗的制備及使用方法。
(1)組織漿滅活疫苗的制備
①取材:選取具備典型癥狀的瀕死病鱉(如患腮腺炎、紅脖子病、紅底板病、腐皮病等的鱉),體表反復沖洗,并用75%的酒精棉球擦拭后用煮沸后的剪刀解剖,取出腎、脾、肝、腸等病變組織。
②勻漿:將病變組織沖洗稱重后剪碎,加10 倍量的0.85%無菌生理鹽水,用組織粉碎機勻漿,每分鐘3000~4000轉低溫離心30分鐘,然后取上清液。若無低溫離心機,也可將病變組織勻漿后,用雙層無菌醫用紗布過濾,取其濾液。
③滅活:加入終濃度為0.2%~0.4%的甲醛溶液,混勻,置37C恒溫培養箱中滅活72小時。在滅活過程中,每天充分搖動2~3次。
④疫苗安全試驗。取健康幼鱉(規格為每只約200克)5只以上,每只腹腔注射用上法制備的疫苗0.2毫升;另取同規格、同數量的健康幼鱉腹腔注射無菌生理鹽水作為對照。兩組鱉均放在水溫28℃條件下飼養觀察15天,若兩組都不發病,則說明制備的疫苗安全;若試驗組發病,對照組安全,則說明疫苗滅活不夠,須重新滅活后,再做安全試驗。
⑤效力試驗。取做過疫苗安全試驗的兩組鱉,每只腹腔注射病鱉組織濾液0.2毫升,繼續飼養觀察15天,若試驗組的鱉不發病,而對照組的發病,則證明疫苗有效;若兩組鱉都發病,則證明疫苗無效。
⑥分裝。將制備好的疫苗分裝于滅菌瓶內,封口,貼上標簽,4℃冰箱保存。
在制備鱉組織漿滅活疫苗時要注意:對于已糜爛的病鱉內臟,一般不宜用作疫苗材料;疫苗制備與注射工具均需做好消毒工作,已污染的疫苗不能繼續使用。
(2)免疫預防方法
疫苗接種的方法有注射、噴霧、浸泡和口服法等,其中注射法是最可靠和有效的方法,但該法對剛出殼的稚鱉易造成傷害且不易捕捉,在生產上受到一定的限制,可在分池、轉塘養殖時使用。注射法一般選擇后肢基部或腹甲與后肢連接處,一股選用5號針頭,進針深度約1厘米,注射用量一般幼鱉為0.1~0.2毫升,500克以上的成鱉為0.5毫升。對于稚鱉,可采用集中浸泡的方法,不僅疫苗用量少而且作用比較均勻;在鱉養殖期間可采用口服法進行免疫。
4、免疫增強劑
免疫增強劑,又稱免疫促進劑,是指具有促進或誘發鱉的免疫防御反應,增強機體抗病能力的一類免疫活性物質。在飼料中添加免疫增強劑,鱉食用后可提高自身的非特異性免疫能力、全面預防鱉病的發生。常用的免疫增強劑主要包括多糖、寡聚糖、維生素、微量元素、微生態制劑、中草藥等。
(1)多糖
多糖是生物體內普遍存在的一大類生物大分子,具有增強水生動物非特異性免疫、抗應激、提高動物生產性能等多種生物功能。目前在養鱉生產中使用的多糖類免疫增強劑主要有甲殼素、植物多糖、微生物來源的β葡聚糖、脂多糖和肽聚糖等。
(2)寡聚斷
寡聚糖是由2~10個單糖分子組成的糖類總稱,其中低聚甘露糖、低聚果糖、低聚麥芽糖、低聚乳糖等能促進腸道有益微生物的增殖,同時又能抑制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有害細菌的生長繁殖,增強動物的免疫功能。
(3)維生素
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E等不僅是維持動物正常生長最基本的組分,也能增強動物的免疫功能。飼料中添加維生素A能提高淋巴細胞吞噬能力、血清溶菌酶及特異性補體的活力,從而對水產動物免疫功能產生影響。維生素C不僅在維持免疫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完整性、清除細胞正常活動中產生的有害自由基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而且還具有免疫佐劑的作用,能抗病毒、抗腫榴、提高免疫反應、抑制亞硝基化合物的形成。飼料中適量的維生素E,能夠促進吞噬細胞的產生,當缺乏維生素 E時,會影響水產動物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的活性。
(4)微量元素
近年來的研究發現,銅、鐵鋅等微量元素在調節動物機體免疫功能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對細胞免疫、體液免疫、抗感染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當這些微量元素缺乏時,動物機體表現出免疫細胞活性降低、抗體合成受阻、免疫應答反應下降等免疫功能障礙。
(5)微生態制劑
微生態制劑除了可調節動物腸道正常菌群結構外,還可以作為非特異性免疫調節因子,通過細菌本身及其代謝產物刺激機體免疫細胞、增強吞噬細胞的吞噬能力和B細胞產生抗體的能力,提高免疫機能及抗病能力。
(6)中草藥
中草藥的有效成分主要有多糖、苷類、生物堿、有機酸、揮發油、鞣質等,可增強動物的細胞與體液免疫,如黃芪、黨參、黃連、甘草、靈芝、丹參等可提高單核細胞的吞噬能力,黃芪、丹參、刺五加、龍膽草等能誘導產生干擾素及免疫球蛋白,直接抑制或殺滅病毒、細菌等病原體,黃連、黃芪、黃芩、蒲公英、金銀花、五味子、柴胡等能提高淋巴母細胞的分化能力;洋金花、豬苓、黃芩、魚腥草、白花蛇舌草等能促進抗體的生成。
編輯:王大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