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脖子病(又稱大脖子病)

[癥狀]病鱉頸部紅腫、充血,伸縮困難。有的病鱉全身水腫,腹部可見多個大小不一的紅斑,并不斷潰爛,口鼻出血,眼睛白濁,嚴重時失明。病鱉的口腔、食道、胃、腸黏膜有明顯的點狀、斑塊狀或彌散性出血;肝臟腫大,呈土黃色或灰黃色,有針尖大小的壞死灶;脾腫大。病鱉對外界環境反應的敏感性降低,行動遲緩,浮于水面或爬在岸邊,大多在上岸曬背時死亡。

[病原]嗜水氣單胞菌。此病原菌在養殖水體中廣泛存在,由于鱉體受傷,病原菌侵入體內大量增殖而引發該病。

[流行情況]該病流行時間長,流行季節為4~10月,水溫18℃以上時發生,溫室養殖一年四季均可發病,死亡率一般為20%~30%,最高可達60%。對各種不同生長階段的鱉都有危害,尤其對成鱉危害嚴重。

[防治方法]①徹底清塘,殺滅病原體。②鱉種放養前,注射鱉紅脖子病免疫疫苗。③做好分級飼養,避免鱉互咬受傷,受傷的鱉不要放入養殖池中。①定期用濃度為2毫克/升的漂白粉或濃度為0.5毫克/升漂白精對池水潑灑消毒。⑤發病時,用濃度為3~4毫克/升的漂白粉或0.4毫克/升的二氧化氯潑灑消毒,連續2次,隔1~2天一次;每千克鱉第一天用0.2克磺胺嘧啶或新諾明等藥物拌餌投喂,第2天起藥量減半,每6天為一個療程,連喂2~3個療程,同時按每千克鱉體重在飼料中添加0.5克復合維生素;或每千克鱉用慶大霉素2萬國際單位,或卡那霉素20萬國際單位等抗菌藥物后腿皮下或肌肉注射。



編輯:王大偉

[原創中華鱉紅脖子病的癥狀和防治方法

圖文簡介

病鱉頸部紅腫、充血,伸縮困難。有的病鱉全身水腫,腹部可見多個大小不一的紅斑,并不斷潰爛,口鼻出血,眼睛白濁,嚴重時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