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癥狀]病鱉頸部異常腫大,但不發紅;全身浮腫、臟器出血,腹甲上有出血斑,但體表光滑。病鱉因全身水腫導致運動遲緩,不愿入水,常靜臥食臺或曬臺引頸呼吸,不食不動,最后伸頸死亡。臨床上存在兩類不同的癥狀,一類是出血型腮腺炎,是鱉腮腺炎病的早期癥狀,表現為腮腺充血發紅糜爛程度較輕、有分泌物,口腔、食道、腸道充血發炎,底板、四肢、尾部充血;另一類為失血型腮腺炎是鱉腮腺炎病的后期癥狀,表現為腮腺淡白糜爛,有分泌物,食道、腸管有墨黑色淤血塊,腹甲、肌肉灰白無血色。

[病原]病原尚不清楚,主要報道的病原有病毒和細菌。已報道的病毒有皰疹樣病毒、虹彩樣病毒、彈狀樣病毒、呼腸孤樣病毒等,已報道的細菌有嗜水氣單胞菌和溫和氣單胞菌。

[流行情況]該病有強烈的傳染性,而且一旦發病死亡率極高。主要發生于5~9月,發病水溫25~30℃,其中5~6月鱉冬眠剛蘇醒時可出現明顯的發病和死亡高峰。發病率一般在20%~60%,發病后10~15天開始死亡,若治療不及時,死亡率很高,可達60%以上。病鱉、發病池塘排出的水都有可能成為疾病傳染源,一些捕食鱉的鳥類也有可能傳播該病。

[防治方法]①每隔20天左右用生石灰、漂白粉、二氧化氯等對池水消毒一次;定期在飼料中交替添加大黃、板藍根、黃芩、黃芪、連翹、穿心蓮、魚腥草等中草藥,用量一般為每干克鱉體重100~150毫克,每月1次,每次連續5~7天,煎水拌餌投喂;發病季節可再投喂一些復方新諾明、氟苯尼考、病毒靈等藥物,用量一般為每千克飼料4~6克。②發病時,用二氧化氯、二溴海因、季銨鹽碘制劑等對鱉池進行水體消毒,連潑3天;消毒后3~4天及時加注新水和潑灑有益微生物制劑,保持水體內有益藻類和有益微生物種群數量的穩定平衡;用根蓮解毒散(主要成分:穿心蓮、黃芪、板藍根、甘草、魚腥草 等)拌飼投喂,添加量為飼料量的1%~2%,連喂5~7天。③治療期間發現病鱉應及時撈出并作深埋或銷毀處理。



編輯:王大偉

[原創]中華鱉腮腺炎的發生癥狀和防治措施

圖文簡介

病鱉頸部異常腫大,但不發紅;全身浮腫、臟器出血,腹甲上有出血斑,但體表光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