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底板病(又稱出血性腸道壞死癥)
[癥狀]病鱉體表光滑完好,無任何外傷、癤瘡等異常癥狀,腹甲蒼白色,呈極度貧血癥狀,大多數個體全身性水腫;解剖時切口處無血液流出,腹腔內有大量透明黏性積液;肝臟腫大,呈土黃色,膽囊腫大;腸道發白,呈貧血狀,后腸內常有凝血塊,胃內無食物,有或稀或濃的無色黏液;心臟內血液較少非呈談紅色,稀薄如水凝固不良。病鱉無食欲,反應還鈍,攝食量明顯降低,部分病鱉在夜間游至岸邊,脖子伸直、翻轉直至死亡,或四肢無力,行動遲緩,浮于水面難以沉底。
[病原]關于該病病原,尚無定論,有細菌、病毒、細菌病毒混合交叉感染以及其他原因之說。陳曉鳳報道白底板病的病原有嗜水氣單胞菌、遲緩愛德華氏菌和普通變形桿菌,葉巧真、沈錦玉等認為該病是由病毒和細菌雙重感染引起,王鴻泰認為飼料酸值是導致鱉患白底板病的重要因素。
[流行情況]白底板病是近幾年來對中華鱉養殖業危害較大的一種流行性疾病,一旦發生往往很難控制,如不及時采取預防和治療措施,可造成大面積死亡。該病病程短,發病急,死亡率高,防治難度大。該病流行時間長,5~10月份均有發生;發病范圍廣,幼鱉、成鱉、親鱉都會發病。主要流行于集約化、高密度的養殖模式,其中以溫室養殖發病率較高,其次是溫室與外塘相結合的二段式養殖,生態養殖模式發病率較低。
[防治方法]①定期在飼料中添加2‰復合維生索和1‰~3‰免疫多糖等免疫增強劑,增強中華鱉的抗病能力;在養殖管理中盡量避免水溫變化過大;定期進行水體消毒,每15天用生石灰30克/立方米全池潑灑,使池塘水體偏堿性;②發病時,用強氯精全池潑灑,用量為每立方米水體0.5克,或二氧化氯全池潑灑,用量為每立方米水體0.5克,每隔3天潑灑1次,連續潑灑2~3次;用銀翹板藍根散(主要成分:板藍根、金銀花、黃芪、連翹、黃柏等)拌飼投喂,按每千克鱉體重用量0.16~0.24克,或每千克飼料用量3.2~4.8克,連喂10~15天;或每千克鱉體重投喂6克鹽酸嗎啉胍、0.2克復方新諾明、0.3克維生素K、12克維生素C、5克維生素E,連喂15~20天。
編輯:王大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