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斑病(又稱毛霉病、白霉病)
[癥狀]患病初期,鱉的裙邊、背腹甲出現白色斑點,隨后白點增多,逐漸蔓延至四肢尾部和頸部;病情嚴重時,白色斑點連成一片形成一塊塊的白斑,最后表皮壞死、崩解、剝離。患病的稚鱉、幼鱉食欲減退,煩躁不安或在水中獨自狂游,或癱軟地匍匐在池邊和食臺上,對外界驚嚇無任何反應。病鱉體力極弱,腹部朝天后,無法再翻轉過來,最終消瘦死亡。
診斷此病時,可將病鱉浸沒在清水中,若在背部見到芝麻狀大小的白點或一塊塊的白斑,且鏡檢可見霉菌菌絲,即可確診。
[病原]由毛覆菌感染引起。各種原因造成的體表損傷、水中有機質含量過高、水質過于清瘦、水溫波動過大均是誘發本病的因素。
[流行情況]一年四季均可流行,但以春季4~6月稚幼鱉越冬蘇醒后和秋季9~10月越冬前最為嚴重;流行水溫是15~35℃,當水溫在25℃以上時最易發生。該病傳染極快,如果不采取積極的防治措施感染率可達60%以上,死亡率一般在30%左右。
[防治方法]①在捕撈、運輸等操作時,要謹慎小心,盡量避免鱉體受傷。②調節水質,使透明度保持20~30厘米,使池水呈淺綠色。③用0.05%的食鹽和0.05%的小蘇打合劑,或福爾馬林20~30克/立方米,或高錳酸鉀4克/立方米,或二氧化氯0.3~0.6克/立方米全池潑灑。④發現病鱉及時撈出,用4%的食鹽溶液浸浴鱉體5分鐘,或將鱉置于陽光下曬30~60分鐘,每天1次,反復數次。⑤每100千克鱉添加維生素E5~10克,拌餌投喂,連續15天。
編輯:王大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