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場一般分為場前區、生產區和隔離區三個功能區,各功能區既嚴格分開,又互相關聯。三個功能區的布局主要考慮人、畜衛生防疫和工作方便的需要,并根據地勢和主風向順序進行排列。場區內職工生活與管理區應選擇在上風區或地勢較高處,生產區、隔離區應建在下風區或地勢較低處,各區間應保持50米以上距離。
1.場前區。場前區包括行政管理區和生活區,是負責雞場經營管理和對外聯系的地方,設在與外界聯系方便的位置。辦公室、飼料加工及料庫、車庫、雜物庫、蛋庫、鍋爐房、更衣間、消毒間等設在行政管理區內;宿舍、餐廳設在生活區;雞場大門設在靠近行政管理區辦公室最近的圍墻處;大門前設車輛消毒池、附建門衛和消毒更衣室。
雞場的供銷運輸和社會聯系十分頻繁,很容易引起疾病傳播,故場外運輸要嚴格與場內運輸分開,場外車輛嚴禁進入場內。
場前區與生產區以圍墻隔離,最好保持30~50米的距離。因防疫需要,外來人員只能在場前區活動,嚴禁進入生產區內。
2.生產區。生產區是雞場的核心,是生產經營場所,也是防疫重點地區,所以對生產區的規劃布局要細致、全面、合理。
從安全防疫的角度考慮,雞場布局應根據主風向和地勢情況,依次為孵化室、育雛室、后備雞舍、成雞舍。因孵化室與外界聯系較多,宜建在靠近場前區的入口處,與雞舍之間要有綠化帶隔離,距離最好保持在30米以上。
育雛室是培育0~6周齡雛雞的專用雞舍,處在成雞舍上風處,可以使幼雛得到新鮮空氣,避免成雞舍排出的污濁空氣污染幼雛,引起疾病傳播,從而減少發病的機會。育雛室和成雞舍要有30米以上的距離。
后備雞舍是培育6~18周齡雛雞的專用雞舍,位于育雛室和成雞舍之間,并和它們分別保持15米以上的距離,最好與成雞舍之間有綠化帶隔離,以確保幼雛育成雞群的防疫安全。
蛋雞舍是飼養19周齡到淘汰的產蛋雞的場所,在生產區的下風處。雞舍朝向一般采取南北向方位,這樣可以滿足雞舍日照、溫度和通風的要求。在雞舍的排列上,一般采用橫向成排或縱向成列的方式。雞舍間距首先要考慮防疫、排污及防火要求,一般取3~5倍雞舍高度作為間距,即能滿足上述幾方面的要求。
生產區的道路分為凈道和污道兩種。兩道分別設置在雞舍工作間和排風口兩側。凈道專供運輸雞蛋、污道專用于運輸雞糞和淘汰雞。
3.隔離區。隔離區是雞場病死雞、糞便等污物的集中處理區,也是衛生防疫和環境保護工作的重點地區,處在全場的下風向或地勢最低處,與生產區的距離應不小于50米,最好和雞舍之間有綠化帶隔離。糞場要設置在雞糞既便于被運出雞舍,又方便被運出場外的位置。
編輯:柳曉林
審核專家:山西省養殖技術試驗基地生產部長左珍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