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溫度管理
出苗至2.5葉前,棚內溫度控制在30℃以下,秧苗長到2.5葉后,開始棚內溫度控制在25℃以下。
水稻的生長過程中,一般高溫長葉,低溫長根。因此,在溫度管理上應堅持促根生長的措施,嚴格控制溫度。育苗期間,晴天氣溫與棚內溫度處于加倍的關系(如氣溫15℃時棚內溫度就可能達到30℃以上),因此,當天的氣溫15℃以上時,就應進行小口通風,隨溫度的升高逐步擴大通風口。
2.水分管理
育苗過程中水分管理是最重要的技術環節,澆水少而過勤就影響苗床的溫度、而且容易造成秧苗徒長,影響根系發育。所以育苗期間盡可能少澆水。澆水的標準是早晨太陽出來前,如果稻葉尖上有大的水珠(這個水珠不是露水珠,而是水稻自身生理作用吐出來的水)時,不應澆水,沒有這個水珠就應當利用早晚時間澆一次透水。但是拋秧盤育苗的澆水,大通風開始后,應根據實際情況澆水。
3.壯秧標準
壯秧是水稻高產的基礎,一般來講,不同地區、不同栽培制度、不同育苗方式、不同熟期的品種等,應具有不同的壯秧標準。壯秧標準即移栽后發根快而多、返青早,抗逆性強,分蘗力強、易早生快發。 綜合起來就是生活力強、生產力高。這樣的秧苗才是壯秧。
從外觀講。壯秧具備根系好,同根節位根數足。須根和根毛多、根色正,白根多、無黑灰根;地上假莖扁粗壯。中莖短,頸基部寬厚;秧苗葉片挺拔硬朗,長短適中、不彎不披;秧苗高矮一致,均勻整齊;同伸分蘗早發,潛在分蘗芽發育好,干重高,充實度好,移栽后返青快、分蘗早;無病蟲害,不攜帶蟲癭、蟲卵和幼蟲,不夾帶雜草。
培育水稻壯苗需要抓住以下幾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促進種子長粗根、長長根、須根多、根毛多,吸收更多的養分,為壯苗打基礎。此期一般不澆水,過濕處需要曬墑、過干處需要噴補水,頂蓋處敲落、漏籽處需要覆土補水。溫度以保溫為主,保持在32℃以下,最適溫度為25~28℃,最低不得低于10℃。20% ~30%的苗第一葉露尖及時撒去地膜。第二個時期為管理的重點時期,地上部管理是控制第一葉葉鞘高度不超過3cm,地下部促發葉鞘節根系的生長。此期溫度不超過28℃,適宜溫度最低不得低于10℃。水分管理應做到,床土過干為處,適量噴澆補水, 一般保持干早狀態。第三個時期,重點是控制地上部1~2葉葉耳間距和2~3葉葉耳間距各1cm左右;地下部促發不完全葉節根健壯生長,因此,需要進一步做好調溫、控水和滅草、防病,以肥調勻秧苗長勢等管理工作。溫度管理,2~ 3葉期,最高溫度25℃,適宜溫度2時期22~24℃,3葉期20~22℃,最低溫度不得低于10℃,特別是2.5葉期溫度不得超過25℃,以免出現早穗現象。
水分管理要三看:一看早、晚葉尖有無水珠,二看午間高溫時新葉展開葉片是否卷曲,三看床土表面是否發白和根系生長狀況。如果早晚不吐水、午間新葉展開葉片卷曲、床土表面發白,宜早晨澆水并一次澆足。1.5葉和2.5葉時各澆一次pH值4~4.5的酸水,1.5葉前施藥滅草,2.5葉酌情施肥。第四個時期,在插秧移栽前3~4天開始,在不是秧苗萎蔫的前提下,不澆水,進行蹲苗壯根,以利于移栽后返青快、分蘗早。在移栽前一天,做好秧苗“三帶”,即一帶肥(每平方米施磷酸二銨120~150g);二帶藥,預防潛葉蠅;三帶增產菌等,進行壯苗促蘗。
編輯:王晶
審核專家:長春市農業科學院研究員 金玄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