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水分管理技術在幾十年的研究和實踐中不斷發展和完善起來。具體策略根據水稻不同生育期的需水規律、水稻對水分敏感程度來調節田間水分,實行控制灌溉;通過水分調節,對水稻生長發育和稻田生態環境進行有效促控,實現節水、保肥、 改土、抗倒伏、抗逆境和減輕病蟲害,達到水稻達到高產優質,低耗。具體水分管理技術如下。

1.栽秧期。不論采取哪種栽培方式,人工栽插、機插,還是拋秧,救插時田面均應保持薄水層,以使株行距一致,插得深淺一致,不漂秧,不缺穴,返青快。插秧和氣溫關系極大。氣溫較低的,水層可淺些;氣溫較高的,為避免擱傷秧苗,應適當加深水層,一般3-5 厘米為宜。

2.返青期。水稻秧苗移栽后,應立即灌深水,有利于返青。移栽時受傷的根系還未恢復,新根又沒長出,根系的吸水能力較弱,葉面蒸騰作用在進行,會造成水分支出大于收人,較難保持稻株體內的水分平衡,葉片變黃,嚴重時出現凋萎現象,所以在返青期內,要保持一定的水層,滿足稻株生理需水和減少葉面蒸騰,促進秧苗早發新根,加速返青。對于移栽時秧齡較長、較大秧苗,深水返青更為重要,尤其在氣溫高、濕度低條件下栽插的秧苗,栽后要注意深水護苗,最好白天灌深水護苗,晚上排水,以促返青發根。栽秧后5~7天,一般秧苗都以扎根立起,也是田間雜草集中萌發時期,此時應選適宜的除草劑進行土壤封閉處理。

3.分蘗期。此期以淺水灌溉為主, 淺灌勤灌,只保持1~2厘米水層。或是實行間歇灌溉,方法是田間灌1次水,保持3~5天淺水層,以后讓其自然落干,待田間無明水、土壤濕潤時,再灌1次水。水稻分蘗期淺水灌溉或間歇灌溉,可使田間水、肥、氣、熱比較協調,稻株基部受光充足,分蘗發生早,根系發達。分蘗期若田間灌水過深,將妨礙田間土溫的上升或使水稻分蘗節部位晝夜溫差過小,影響分蘗的早生快發;此時若水層過深使土壤通氣不良,可加劇土壤中有害物質的積累,影響根系生長和吸收能力,嚴重時出現黑根、爛根。對于土質黏重田塊,或高肥田塊,秧苗返青早的宜濕潤灌溉;對于土質差的稻田,或中低肥力的稻田,要保持較長時間的淺水層。

4.分蘗末期。為了抑制無效分蘗的發生,促進根系的發育,鞏固有效穗,為生殖生長打下基礎,需要排水擱田。擱田時間的確定原則是“苗到不等時、時到不等苗”。這里的“時”是指水稻分蘗末期到幼穗分化初期。這一時期對水分不甚敏感,期后水稻對水的敏感性增強,過分控制水分可能會影響稻穗的分化;而所謂的“苗”是指單位面積上的莖蘗數(包括主莖和分蘗),一般在夠苗期擱田,夠苗期即田間總莖蘗數達到預定的德數指標的時期。關于預定穗數指標是指適宜穗數, 可以從當地高產田塊中的眾數中求得。擱田時間的確定還和土壤質地、品種及種植方式有關,一般土壤肥力高、栽培密度大、品種分蘗力強、分蘗早、發苗足、苗勢旺的田塊,擱田要提早。對于密度大、分蘗早的拋秧田,擱田的時間更適當提前。對于某些肥力不足, 分蘗生長緩慢,水稻群體不足,總苗數不達標的,可適當推遲擱田。水稻擱田的程度視土壤而定,正常情況下,擱田以土壤出現3~5厘米細裂縫為復水標準。擱田使水稻無效分蘗顯著減緩,植株形態上表現葉色褪淡落黃,葉片挺立,土壤達到沉實,田面露白根,復水后入田不陷腳,全田均勻一致。生產上可采取分次輕擱方法,具體措施如下:每次擱田時間約為0.5個葉齡期,一般4~5天,擱田后當0~5厘米土層的含水量達到最大持水量的70%~80%再復水。

5.拔節孕穗期。在水稻的穗分化減數分裂期是生育過程中的需水臨界期,這一時期稻株生長量迅速增大,它既是地上部生長最旺盛、生理需水最旺盛的時期,也是水稻一生中根系生長發展的高峰期。在此時期既要有足夠水分滿足稻株生長的需要,又要滿足土壤通氣對根系生長的需要。如果缺水干旱,極易造成穎花分化少而退化多、穗小、產量低,擱田要求在倒3葉末期結束,進入倒2葉必需復水,保證幼穗分化發育對水分的需求,特別是減數分裂前后更不能缺水,否則將嚴重影響幼穗的分化、穎花大量退化,結實率下降。

在此時期主要采用淺濕交替灌溉。具體方法如下:保持田間經常處于無水層狀態,即灌1次2~3厘米深的水,自然落干后不立即準第2次水,讓稻田土壤露出水面透氣,待2~3天后再源2~3厘米深的水,如此反復,形成淺水層與濕潤交替的模式。劍葉露出以后,正是花粉母細胞減數分裂后期,此時 田間應建立水層,并保持到抽穗前2~3天,然后再排水輕擱田,促使“破口期”落黃,以增加稻株的淀粉積累,促使抽穗整齊。

6.抽穗開花期。此期對水稻來說,光合作用強,新陳代謝旺盛,對水分的需求較敏感,耗水量僅次于拔節孕穗期。此時缺水,輕者延遲抽穗或抽穗不齊,嚴重時抽穗開花困難,包頸、白穗增多,結實率大幅度降低。此期田間土壤含水量一般在飽和狀態,以建立薄水層為宜。

抽穗開花期間,當日最高溫度達到35℃時,就會影響稻花的授粉和受精,降低結實率和粒重;遇上寒露風的天氣也會使空粒增加,粒重降低。為抵御高溫干旱或低溫等逆境氣候的傷害,應適當加深灌溉水層到4~5厘米,最好采用噴灌。

7.乳熟期。抽穗開花后,籽粒開始灌漿,此時是水稻凈光合生產率最高的時期,同時水稻根系活力下降,爭取粒重和防止葉片、根系早衰成為這個時期的主要矛盾。既要保證土壤有較高的濕度,保證水稻正常的生理需水,又要注意使土壤通氣,以便保持根系活力和維持上部功能葉的壽命。一般淺濕交替灌溉的方式較好,即采用灌溉→落干→再灌溉→再落干的方法。

8.蠟熟期。水稻抽穗后20~25天之后穗梢黃色下沉,進入黃熟期。此時水稻的耗水量急劇下降,為了保證籽粒飽滿,要采用干濕交替灌溉的方式,并減少灌溉次數。收割前一星期左右稻田應排水落干。



編輯:王晶

審核專家:長春市農業科學院研究員 金玄吉

[原創]水稻不同生育期的水分管理

圖文簡介

稻田水分管理是根據水稻不同生育期的需水規律、水稻對水分敏感程度來調節田間水分,實行控制灌溉;通過水分調節,對水稻生長發育和稻田生態環境進行有效促控,實現節水、保肥、 改土、抗倒伏、抗逆境和減輕病蟲害,達到水稻達到高產優質,低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