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態特征。本病多發生在晚稻上,往往在1~2天內突然成片發生。有兩種類型:一是病株葉片萎蔫內卷,呈典型的失水癥狀。葉色青中泛白,很像割下曬過一兩天的青稻。谷殼也呈青灰色,遠看無光澤。莖稈收縮,基部干癟,最后常齊泥倒伏。此病與小球菌核病有相似之處,要注意區別。二是遇到低溫而造成煩葉變白而干枯。
2.發生原因。一是生理性干旱引起的一種失水現象。在灌漿至乳熟期,田間斷水過早,土壤又嚴重干旱的情況下易發生此病。稻株在灌漿乳熟期抗旱能力較弱,尚需充足的水分供應,如遇缺水嚴重,又遇突然降溫,并刮有西北風,就會使稻株水分供應失調,造成大面積青桔現象。二是品種遺傳性造成品種不耐低溫所致。
3.防治措施 因地制宜選用抗、耐寒力較強的高產品種;適期播種,使抽穗期在適宜氣溫下抽穗開花灌漿結實;避免長期深灌,適時擱田,促進很系發育旺盛、扎根深;后期干干濕濕,不宜斷水過早,保持田面濕潤和水稻蠟熟期養根保葉;如遇低溫來臨,則應在降溫前灌水保溫。已發病的稻田應立即灌水挽救,減輕損失。
編輯:王晶
審核專家:長春市農業科學院研究員 金玄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