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稻的收獲時期
水稻收獲時期要根據水稻的成熟度來確定,一般在蠟熟末期至完熟初期收獲,北方粳稻種植區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為最佳收獲期。過早收獲籽粒沒有充分成熟,空秕粒、青籽粒多,出米率低,米質差;過晚收獲,莖稈倒折,稻殼厚,米質發暗無光澤。一般來說,當水稻植株大部分葉片由綠變黃,稻穗失去綠色,穗中都變成黃色,稻粒飽滿,籽粒堅硬并變成黃色即(農諺:九黃十收),就應收獲。
2. 水稻收獲技術
水稻的適期收獲,是確保稻米品質、提高產量和產品安全的重要環節。稻谷的成熟度、新鮮度、 含水量、 谷粒的形狀與大小、千粒重、容重、米粒強度等因素直接影響出米率,一般未成熟或過度成熟的稻谷,含水量高或過低的稻谷、谷粒大,小或形狀相差懸殊,千粒重低的稻谷,以及米粒強度小的稻谷,在加工易產生碎米,出米率低。
水稻必須達到完全成熟才能收割,從稻德外你形態看,谷粒全部變硬,穗軸上干下黃,有70%的穗軸和一二次枚梗呈干黃色,達到上述指標(稻谷含水量為20%~25%),說明谷壯已充實飽滿。植株停止向谷松輸送養分, 此時為收獲適期。未完全成熟時收割,穗下部的弱勢花灌漿不足, 造成減產,品質下降,據測定,以單季中、 晚稻抽穗后55 天收割產量為100%計算,則抽穗后50天收割,產量為94.2%;抽穗后45天收割,產量為89.1%, 抽穗后40天收割,產量為85.7%,大約每早割1天減產1%。而且青粒米及堊白等不完全的來粒增多,稻米品質下降,適當延遲收獲可減少青米的比率,改善米飯的適口性。
一般情況下,優質稻谷要求搶晴收獲,邊收邊脫,用人力脫粒或機械收脫。切忌長時間堆垛或在公路上打場暴曬,以免污染和品質下降。貯運時注意單收、單貯、單運、倉庫要消毒除蟲,滅鼠,進倉后注意檢在溫度和溫度,防霉、防鼠害,運輸時不能與其他物質混載。收獲過程中禁止在瀝青路、場地和已被化工,農藥、工礦廢渣、廢液污染過的場地上脫粒、碾壓和晾曬。
人工收割時,割倒后必須在田間曬3~4天,把莖葉曬蔫,再打捆運回場地。當時若不能脫粒,碼垛時要稻穗朝外,以利維續干燥,剛制下的稻株,不能急于打捆堆垛,以防霉爛變質。所調查,剛割倒的稻株打捆堆垛,經過2天,千粒重下降0.2~0.3克,每667平方米損失稻谷5千克左右。稻穗風干不夠,稻粒不易脫凈。
編輯:王晶
審核專家:長春市農業科學院研究員 金玄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