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苗期特點。苗期也叫秧田期,它的整個生長過程分為:萌動→發芽→出苗→三葉。
(1)萌動。胚根鞘或胚芽鞘突破谷殼, 外觀上可以看到“露白”或“破胸”。
(2)發芽。當胚芽長度達到種子長度的一半, 種子根長度與種子長度相等時為發芽,田間以“露尖”或“立錐” 為標準。
(3)出苗。發芽后不久,在氧氣充足和光照條件下,胚芽鞘迅速破口,不完全葉抽出,生產上稱為“劈頭放青”,隨后第一葉抽出,當苗高達到2厘米時,叫出苗,這時第一對胚芽鞘節根出現。
(4)三葉期(離乳期) 。接著第2對(1葉齡)和另一條胚芽鞘節根依次長出。所以胚芽鞘節根一般為5條,種子發育不良時可能只有3條,2.5葉齡時,不完全葉節根長出,秧田生長初期立苗主要靠這些根。
2.秧苗類型
由于生育期不同以及當地的生態條件、栽培管理水平的差異、要求提供不同種類的秧苗。
(1)小苗 指3葉期移植的秧苗。一-般苗高8~12厘米,根系10條左右。多為溫室或大棚盤育苗,適于機械插秧,秧苗近于離乳階段。秧苗較耐寒,適于非鹽堿地,可適當提早移栽;對整平地、水層管理及插秧質量要求較高。
(2)中苗 是指3.5~4.5葉期移栽的秧苗。株高10~15厘米,根系達10條以上、多為盤育秧與機插秧配套或拋秧移栽,移栽適宜期較小、苗略長.需集中在秧齡期內移栽。
(3)大苗 指5~6葉期移栽的秧苗。株高15~20厘米,根系可達15條以上,一般播量較稀,有利于增加分蘗,成扁蒲壯秧。一般在田地進行薄膜旱育苗,可供人工手插,秧齡彈性大,適栽期長、抗逆性強。對整地、水層、移栽要求不太嚴格,應用較廣泛,有利于節省用水,但秧、本田比例低。
(4) 老苗 指葉齡超過6.5葉期以上,株高20厘米以上移栽的秧苗。多適于南部暖地采取超稀播種,增加單株分蘗,一般多用于雜交稻和珍責品種,有利于節省用種量,省水、省肥、省工,可進行插前滅草,也有利于搶一茬前作物,但要防止秧齡過長造成早穗和徒長。適當搭配面積,有利于緩解秧苗過度集中造成的供水緊張。
3.水肥管理
在水稻苗期主要做好水、肥、氣、熱等項調節管理和病、蟲、草的防治工作。總體要求是在水稻苗期的前、中、后期3個階段掌握好“促、控、煉”3個環節。
(1)秧苗前期管理 從播種至出苗3葉期以保溫保濕為重點,設專人檢查苗床水分是否充足,如缺水應及時澆灌補水,防止吊干種芽、這是確保苗全苗齊的關鍵。同時,要逐床巡視薄膜或無紡布是否完全蓋嚴。因為前期外界氣溫低,床內保溫非常重要。一般應保持在25~32℃,土壤水分達到田間持水量的70%~80%為宜。播種后一周左右,當稻種露出白芽時,千萬不要澆水,防止過分刺激幼芽,影響發根和生長。只有床內見青后,如缺水才澆足澆透。
(2)秧苗中期管理 秧苗3葉期到4葉期以控制床內高溫為主,這段時間外界氣溫開始上升,一般4月中下旬天氣晴好時,中午床內溫度可達40℃,最容易使秧苗發生徒長。此期間床內不能缺水也不能水大。注意通風降溫,床內溫度控制在25~28℃,當秧苗表現出有脫肥現象,應及時補施硫銨,一般每平方米20~25克,可撒施后澆水,也可對水100倍噴澆,接著用清水沖澆一遍,以免發生肥害。
(3)秧苗后期管理 由于天氣逐漸變暖,床內溫度容易升高,要及時通風煉苗,并逐漸增大通風煉苗的程度,一般采取白天揭膜夜間披上,根據天氣情況于4月底至5月初揭膜。此時特別注意天氣預報,防止寒潮侵襲。揭膜時要澆透水,防止秧苗遭受風吹日曬發生菱蔫。如明顯表現出肥分不足,可適當追少量送嫁肥。在移栽前3~5天,要適當控制灌水,促進秧苗根系發達,進行蹲苗。移栽前切忌大水大肥催苗,以免移栽后返青延緩,推遲正常生長。
編輯:王晶
審核專家:長春市農業科學院研究員 金玄吉